我市稳步实施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

“小作坊”升级“大产业”

本报记者 李星星

2024年08月19日

以前的豆腐作坊条件很简陋。 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的一家豆腐作坊在市场监管部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进行了改造升级,现在施工接近尾声,月底即可投运。 上图:新车间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食品小作坊既连接着民生需求,也关系着食品安全,是整个食品产业不可或缺的板块。

过去,提到食品小作坊,我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拥挤的生产场地、简单的操作流程,这些都让“脏、乱、差”成为我们对食品小作坊的刻板印象。

为持续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我市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今年4月15日,我市印发《运城市实施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方案》。自此,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工作在我市驶入“快车道”。

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多个食品小作坊,探究经营者如何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打消“不愿改”“不想改”的顾虑,以提档升级释放小作坊蕴含的“共富因子”,从而激发食品市场的新活力。

规范生产

小作坊有了“新身份”

清晨,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时,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的一家豆腐作坊内已飘来阵阵香气,经营者张武乐带领着几名工人开启了一天的忙碌。

经过泡豆、打浆、滤浆、蒸煮、点浆、入模、挤压、切块等工序,一粒粒圆润饱满的黄豆变成了一块块新鲜诱人的豆腐,被发往中心城区的各大超市。

几间屋子、一处院落、几名工人、一些设备,就足以让这个豆腐小作坊有序运转起来,日产豆腐2500多公斤。然而,月底,这个小作坊就要搬迁了。

“我投资了300多万元建设新厂,现在施工接近尾声了,月底就可以搬迁。”张武乐告诉记者。

提及建设新厂房的原因,张武乐打开了话匣子。

“我做豆腐不到两年时间,但早就意识到家庭式作坊存在设备老旧、环境差、工艺落后等缺点,一直想进行整改。今年市里出台了相关政策,要对我们这类小作坊的提档升级进行帮扶,相关工作人员多次解读政策,又组织专家前来指导,这才让我下定决心做整改、建新厂。”张武乐说道。

走进张武乐的豆腐新工厂,记者看到,不同功能区块划分明确,不锈钢生产设备合理摆放,环境整洁明亮,豆腐加工、制作、包装的流程规范有序,内酯豆腐、豆腐干、豆腐串等产品的加工设备依次排开。

“豆腐有了‘身份’,我更有底气了!”谈及小作坊提档升级后的变化,张武乐表示,前期市场监管部门的专家团队给新厂制订了标准化建设方案,新厂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按照要求进行了改造升级,未来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张武乐注册成立了山西佳诚金豆子食品有限公司,计划在新厂运营前申报食品生产许可证。新厂运营后,张武乐将注册全新商标,执行更加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丰富产品种类,拓展市场范围。

“新厂运营后,豆腐日产量可达上万斤,年产值可达千万元。有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我感觉有了后盾,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谈及未来发展,张武乐信心十足。

张武乐的豆腐作坊是我市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规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帮助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为规范化、标准化食品生产企业,我市开展了“提档升级”帮扶行动,从规范登记许可、全面帮扶指导、强化资金支持等方面入手,助力食品小作坊焕发全新活力。一方面,行政审批部门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主动引导服务食品小作坊办理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另一方面,对确定为“提档升级”帮扶对象的食品小作坊,组织专家针对计量、标准、质量、知识产权、技术、政策等进行全面帮扶指导、精准施策。

全面帮扶

产品有了“宽销路”

粉条,稍微加工烹饪,便可成为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品。以红薯为原料制作粉条,需要经过清洗、磨粉、打浆、漏粉、冷却、晾粉等一系列工序。工序虽多,难度却不大,因而在我市制作粉条的小作坊数量较多。

位于盐湖区的金红粉条加工厂,因经营者张金红投资20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并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我做粉条已经14年了,改造之前,我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很多小作坊被曝光的视频,其脏、乱、差的程度让人触目惊心。我也知道食品安全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这次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下,下定决心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期间,多位专家多次到厂里现场指导,让我对厂内的空间布局、生产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张金红告诉记者。

走进金红粉条加工厂,记者看到提档升级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厂内设备已到位,工人在仔细调试中。“以前做粉条一间屋子就搞定了,现在生产、物流、仓库等区域明确划分,互不干扰,又干净又卫生。”张金红说道。

粉条加工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于每年10月到次年2月进行生产,其余时间销售。以前,每到粉条的生产季节,金红粉条加工厂的后院就会晾晒着一帘帘丝滑筋道的红薯粉条,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但今年,这样的场景估计很难再看到了。

“我投资了4万元,搭建了烘干房,购置了先进的烘干设备。今年生产粉条的时候,就可以在室内烘干了,这样既防尘又防虫,生产效率也能大幅提升。”谈及新设备,张金红充满期待。

其实,此次提档升级,不仅能让金红粉条加工厂的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也能大幅提升粉条的生产效率。

据介绍,传统手工制作红薯粉条耗时长,效率低。如今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再结合传统工艺,加工厂的年产量可达9万公斤,同比增加40%到50%,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提档升级完成后,张金红将按照相关规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也意味着粉条会有更宽广的销路。“拿证后,我们的产品就更有竞争力了,除了线下销售,我也会通过网络直播在电商平台销售,争取将粉条的名气打出去。”张金红表示。

金红粉条加工厂的提档升级体现了盐湖区在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过程中的喜人成绩。

据悉,盐湖区通过预报名初选的19家食品小作坊,经过专家评定、指导,6家达不到提档升级条件,2家已办完食品生产许可证(运城福面面粉加工有限公司和运城市盐湖区万福食品有限公司),4家改造基本完成,5家正在加紧建设施工中,2家正在酝酿改造计划。

精准施策

效益有了“大提升”

很多运城人的早晨,是从一碗油茶开始的。提到油茶,盐湖区南城常建福油茶小作坊承载着很多人关于早餐的回忆。

一间屋子,一口大锅,一袋面粉,两个半小时,日产100公斤油茶,便有了早市油茶摊上的人来人往。

虽然生意不错,但小作坊经营者常建福一直在“思变”。

“刚开始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提档升级,我心里很含糊,不知道要投资多少,也不知道要怎么改。后来,专家多次上门指导,我也参加了市场监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会,心里有了底,便开始行动起来。”常建福说道。

今年4月份,常建福便开始了自家小作坊的提档升级。他投资了20余万元,租赁了场地,购置了设备,又遵循专家的建议将配料、炒面、烘焙、包装等工序进行区域划分,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的相关标准进行。如今,小作坊的提档升级已经基本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一个个隔间,一口大锅,三袋面粉,一个半小时,日产1000公斤油茶,便有了提升销量和降低成本的基础。

“以前每天能做200斤油茶,现在能做2000斤,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成本反而降低了。如今我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公司,同时还在积极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未来我计划加大网上销售的力度,有信心将利润翻一倍。”常建福表示。

除了豆腐、粉条、油茶,我市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品小作坊。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小作坊,我市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全覆盖”行动、“提档升级”帮扶行动、“名特优”品牌评定活动、园区建设“蓄势赋能”行动,不断推动全市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和行业水平整体提升。

据了解,9月底前,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帮扶对象采取“一坊一策”全方位、全过程的帮扶指导,助力帮扶对象依法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10月底前,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将根据提档升级验收条件,认真组织核查验收,确定“提档升级”和“名特优”名单,并进行公示和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