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韵语中的晋文化

2024年09月03日

清代文学家李渔的《笠翁对韵》(以下简称《笠》)和学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以下简称《声》)是我国古代非常优秀的两本童蒙韵语读物,文句音韵和谐优美,节奏明快上口,不仅能够让儿童习得对偶技巧和音韵格律,而且还能了解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山川景物等人文知识,其中晋文化多有涉及。由于这两本读物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因而也成为晋文化得以传播的优良载体。现择录数例,予以简析。

一、历史事件

争权晋土已瓜分(《声》)

晋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六大家族,分别是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和郤氏。这些家族之间不断争斗,最终赵氏、韩氏和魏氏成为最强大的三个家族。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手击败了晋国的执政智氏家族,逐渐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这一事件被称为“三家分晋”,它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三晋”既是对赵、韩、魏三国历史的概括,也是山西省的别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陈平善解白登危(《笠》)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冬,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的叛乱,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指挥四十万大军包围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大同市东北的马铺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战”。

当时,刘邦的汉军被围七日七夜,士兵饥寒交迫,据《史记》记载:“会天寒,士卒堕手指者十之二三。”在这危急时刻,刘邦采用了随军谋士陈平的奇计,使敌我双方握手言和。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陈平用了什么高招?至今无人知晓。《史记》仅仅说了一句:“其计秘,世莫得闻。”成了两千多年来的一大历史悬案。

二、山川风物

汾水鼎,岘山碑(《声》)

汾水鼎,亦即汾阴鼎。岘山碑,是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在湖北襄阳岘山立的碑。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鼎元年在汾阴(今万荣)得一宝鼎,藏于甘泉宫。元鼎四年在得鼎的地方又重修了后土祠。开元十年,唐玄宗祭祀后土前,修葺后土祠时发现一大鼎和小鼎,遂改汾阴县为宝鼎县。今万荣西南黄河岸边荣河镇有宝鼎村,即宝鼎县故址。

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声》)

上联意思是,周武王伐纣之后,将战马散放华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太平。下联讲的是伯乐识马的故事,相传一匹良马拖着盐车上虞坂的时候,望着伯乐嘶鸣,它知道只有伯乐了解自己。

宋《太平寰宇记》载:“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虞坂在古虞国境内,也叫青石槽,是运城池盐运往中原地区的一条古盐道,相传为大禹所凿,可谓中国最早的人工开凿公路。虞坂古盐道,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成语“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就发生于此。

歌北鄙,咏南薰(《声》)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古人认为北鄙之声意谓杀伐。《孔子家语》说“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意思是商纣王喜欢唱北边边境地区的歌,所以他的灭亡十分迅速。

南薰,即《南风歌》。相传五帝之一的舜帝曾弹五弦琴,唱《南风歌》,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说,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

南风即东南风,又称薰风。《南风歌》表达了上古时期先民在盐池产盐时节,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感情。每年夏季,从中条山吹来的南风穿过山谷,吹散了晒卤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使阳光能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持续蒸发,加快了盐晶体的析出。南风吹拂和持续的高温暴晒,是河东盐池自然成盐的两个必备条件。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南风对盐池生产的重要作用,谓之为“盐南风”。

白堕酒,碧沉茶

白堕酒,一种美酒。碧沉茶,一种绿茶。

《洛阳伽蓝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甓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那个时候,刘白堕所酿之酒名声远播,高官贵族都以之为馈赠佳品。后便以白堕作美酒的代称。

安邑枣,洞庭柑

安邑的红枣,洞庭的柑橘。

古时安邑(今属运城盐湖区)出产大红枣(相枣)。《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其人与千户侯等。”意即安邑人家,家有千棵枣树的,其收入就可以相当于一个“千户侯”。安邑枣很有名,曹魏时期即是贡品,唐代《艺文类聚》记载,魏文帝曹丕曾说:“凡枣味之美者,莫若安邑御枣也。”

其实,河东地区的红枣栽植由来已久,而且不乏名枣,除安邑大枣外,还有稷山板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等,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室“贡品”。

三、人物故事

桀王失道杀龙逄(《声》)

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大臣关龙逄极力劝谏。夏桀却说:“我有天下,正如天上有太阳,何时太阳消失了,我才灭亡。”于是施以炮烙之刑,杀害了关龙逄。

关龙逄是中国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千百年来一直是为官者“文死谏,武死战”的楷模。关龙逄是今运城盐湖区人,也是关姓始祖,其墓冢园位于安邑东北,1962年被列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治民异等尹翁归(《声》)

尹翁归,河东平阳(今临汾)人,是西汉时代一位干练而又廉洁的官吏。他先任东海太守,后又提拔为管理京畿地区的三辅之一的右扶风。他治理辖区时,分县设立各种罪犯的名籍,用类推法追查罪犯的行踪,行之有效。他为官清廉,去世时,家无余财。汉元帝制诏称:“扶风翁归,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其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

掷地金声孙绰赋(《声》)

孙绰,太原中都(今平遥)人,文学家、书法家,是东晋士族中很有影响的名士。据《晋书·孙绰传》记载,他曾写了一篇《游天台山赋》,写成后,对好友说:“试掷地上,当作金石声。”友人读后,惊其辞章优美,赞叹不已。成语“掷地有声”源于此。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声》)

胥靡,就是古代服劳役的刑徒。商朝时期,虞国人傅说(yue)原是在傅岩(今平陆县圣人涧一带)筑墙的奴隶,后被殷高宗武丁王用为宰相,治理国家成绩卓著,史称武丁中兴。据《史记·殷本纪》的说法,当时武丁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名叫“说”的贤人,即傅说。所以,《千字文》中说“说感武丁”。傅说也是“版筑法”即干打垒筑墙的发明者。

诣阙王通,献太平十二策(《声》)

诣,到,往。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皇宫。王通,隋朝教育家、思想家。他曾经带着自己写的《太平十二策》到京城面见隋文帝,但隋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于是,王通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人数众多,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

今万荣县通化村是王通故里。通化,取王通教化之意。通化之称始见于元代,元代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载:“隋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汾人,今县南三十里有通化村。”“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是王通之孙。

食猪处士仅思肝(《声》)

食猪处士指东汉隐士闵仲叔。闵贡,字仲叔,太原人。据《后汉书》记载,他老病家贫,没钱买肉,只好“日买猪肝一片”。屠夫有时嫌他买得太少不肯卖。安邑县令听说后,下令官吏每天买肉送给他。闵仲叔觉得很奇怪,知道真相后感叹地说:“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就连忙从安邑搬走了。

后来“仲叔猪肝”成为生活贫困窘迫的典故,也可表示士人清廉自爱,历代诗文多有引用,苏轼就有“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的诗句。

骁将袍披仁贵白(《声》)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河津市修村)人,唐代名将。他喜欢穿白袍打仗,被称为“白袍将军”。据说,他领兵去天山平定突厥,突厥将军数十人一齐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直接射杀三人,其余骑士慑于他的神箭威风,皆下马请降。从此以后,薛仁贵的功绩在唐军中广为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梦里荣华,飘忽枕中之客(《声》)

据元代全真道典籍《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记载,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轻的吕洞宾到京城长安赴考,居住在旅馆内,偶遇一位高士,二人交谈甚欢。店主烹煮黄粱饭时,吕洞宾顿觉犯困。高士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枕头,对他说:“这个叫如意枕,枕着它睡觉,平日里想要什么在梦中都能实现。”吕洞宾接过如意枕,闭眼而眠,梦中他考上了状元,当上了高官。可谓是荣华富贵,权势熏天。不久,却又犯事入狱。正在惆怅之时,梦醒了,而那锅米饭尚未煮熟。这就是“黄粱一梦”的故事。

吕洞宾,即吕岩,洞宾是他的字,其号纯阳子。他是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全真道祖师。著名的永乐宫,就是为纪念吕洞宾而建的,位于芮城县永乐镇龙泉村,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声》)

唐明皇李隆基曾建绛霄殿,裴度别墅“绿野堂”。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他作为宰相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裴度为官清正,举贤任能,晚年为避宦官当政,他退居东都洛阳,于午桥建别墅,种植上万株花草,名曰“绿野堂”。

今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有裴晋公祠,始建于唐朝贞观三年,原名裴氏公祠,后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为裴晋公祠。

八叉手,九回肠(《声》)

将两手相拱八次,肠子因忧愁多次回转。

温庭筠,字飞卿,唐代太原祁(今祁县)人。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才思敏捷,考试作赋,双手互相交叉八次就写好了,当时的人称之为“温八叉”。后代便以此作为才思敏捷的代称。

夺槊至三唐敬德(《声》)

尉迟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朔州朔城区)人。唐朝名将,封部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被称为“大唐第一猛将”。据《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善于夺取、躲避马槊。齐王李元吉也善于在马上使用马槊,很不服气,便跟尉迟敬德比试武艺,结果,没多大一会儿工夫尉迟敬德就连续三次夺得了李元吉的马槊。后来,因为勇敢与忠诚,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

望远白云孤(《笠》)

狄仁杰,字怀英,号祁溪,唐并州晋阳(今太原)人,武周时期的宰相。他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不畏权势,直言力谏,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狄仁杰还是一位孝子。《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狄仁杰的父母住在远方,他某次登上太行山,看见天上的白云,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思念父母,久久看云,直到白云飘到了远处才离开。这就是成语“望云思亲”的由来。

绛县老,伯州犁(《笠》)

绛县老人,伯氏之子伯州犁。

绛县老人,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3年,当时晋国的君主是晋平公姬彪,他的母亲晋悼夫人娘家在杞国,为了帮助杞国筑城,他们在晋国征用了许多民工,完工后,晋悼夫人宴请民工代表,其中有一位来自绛县的白胡子老头也在赴宴之列,晋悼夫人觉得好奇,问明原因后得知,老人因为没有儿子,才被征为民工,晋悼夫人又问老人的年龄,老人答道:“小人不知道纪年,只知道我出生那年的正月初一干支是甲子,到现在我经历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最后一个甲子过了三分之一了。”

晋悼夫人一时难以理解,就让官吏们解读老人的话,最后得出老人是73岁。这在当时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0多岁的社会中,已经是相当高寿了。后以“绛县老人”为高寿之人的代称。

投巫救女西门豹,赁浣逢妻百里奚(《笠》)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今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地县令。那时,邺地常常河水泛滥,官绅和巫婆勾结,声称为河伯娶亲,危害百姓。西门豹破除迷信、惩凶除恶拯救民女,领导百姓兴修水利,解除了多年的祸患。《史记》说“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今平陆)人,号五羖大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百里奚也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男子汉,给后世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年轻时,百里奚家里境况艰难,在妻子杜氏的鼓励下,他离家谋求发展。经过多年奔波,终于当上了秦国国相。而此时,因饥荒,年迈的杜氏带着儿子孟明视四处乞讨。后来,经人引荐,杜氏到相府做洗衣妇。她暗中观察确认这位国相大人就是失联多年的丈夫。有一天,她寻找机会在堂上唱了感人的《百里奚,五羊皮》。歌声唤醒了百里奚的记忆,他赶快当堂认妻,一家终得团圆。司马迁在《史记》中赞其“功名藏于府库,而德行传于后世”。

王乔云外舄(xì),郭泰雨中巾(《笠》)

舄,泛指鞋。据《后汉书》记载,王乔是河东人,有仙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从县里到宫中朝拜。皇帝奇怪他来得频繁,而又看不到他的车马,就秘密吩咐太史暗中观察他。太史说王乔快来时,总是有一对野鸭子从东南飞来。于是等野鸭子飞来时,举起罗网网住了野鸭,只得到一只鞋。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东汉名士,今介休市郭家村是其故里。郭泰容止超凡脱俗,还引领了时尚潮流。据说有一次,他在路上遇雨,无从躲避,所戴的方巾一角被雨淋湿而下坠,郭泰就顺手将头巾折叠一角,没想到这个“独特造型”竟引起天下效仿,人们故意把头巾折上一角,且美其名曰“林宗巾”。

王维清兴,尝于雪夜画芭蕉(《笠》)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河东蒲州(今永济)人,祖籍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争论极多的一幅作品,因为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照一般常识,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而芭蕉却是南方热带植物,岂不悖于生活常理?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说:“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