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鱼塘主的一天

本报记者 范 娜

2024年10月14日

李雷在展示他养殖的黑鮰鱼。 本报记者 范 娜 摄

秋风起,鱼虾肥。

眼下,在万荣县黄河岸边,黄河鱼迎来了丰收,“95后”李雷自6年前开始在这里养殖黄河鱼,目前他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鱼能手。

10月的清晨,黄河岸边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释放出一种丰收的信号。清晨6点,天刚擦亮,李雷就赶到了自家位于万荣县裴庄乡西滩的500亩鮰鱼养殖基地,随着自动化投料机的开启,他开始了今天的第一次投喂。

“一天早、中、晚喂三次,每次二三十钟自动化投料机里的料就投完了。我主要是观察鱼的摄食量,如果鱼的摄食量达不到标准的话,自动化投料机就要停止喂料。今天的摄食量就非常好。”李雷说。

随着饲料的投喂,鱼群争先恐后地抢着鱼食,不时还有鱼跃出水面。看着自家的鱼个个活力十足,体型匀称,李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一边投喂饲料,一边给记者算起了今年的经济账。

“除去水电费、地租、人工开支、零部件损坏等全部开支,到上市,这一池鱼一斤的纯利润是一块钱,是个丰收年。预测明年纯利润会在两到三块。”他说。

谈到自己的鱼,李雷说由于自己养的黑鮰口感好、品质高,受到市场的认可,订单供不应求,目前他们家的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下旬,主要销往西宁、兰州、银川、西安、成都等地。

“尤其是在国庆假期,销量非常好,最多的时候一天发两车鱼,平均每天能发走两三万斤。”他说。

6点30分,完成了首次投喂后,李雷走进智能监测室,通过水质监测设备查看当天的水质情况。

“这个机器主要就是测水的温度、溶氧度,及时监测水的差异化。如果水的差异化达不到指标,它就会自动报警。”他说。

李雷养的鱼能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离不开他对各种新设备的应用和科学的养殖方法。但在6年前,李雷从种地转型到养鱼行列时,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

“鱼苗的选购是第一个关卡,刚开始我对鱼苗质量的判断不准确,导致成活率不高;饲料的选择和投喂也需要精心把控,我曾经尝试过很多种饲料,但效果不太理想。”6年来,他每天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最后的效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养殖经验。

翻阅李雷的小本子,记者看到上面是他用心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养殖记录:“注重预防疾病,定期对鱼塘进行消毒,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现鱼群有异常,要及时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根据鱼塘的大小、水质条件和鱼种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因为密度过大导致鱼群生长缓慢等疾病发生;每天定时巡查鱼塘,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量,及时清理鱼塘中的杂物和死鱼,保持鱼塘的清洁……”

只要愿意埋头钻研,就一定能做好一件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今年,李雷的鱼塘总产量达到了40万公斤,按照现在的行情,价值预计可达到560万元。他说,养鱼不仅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改变了他的生活。

下午6点,随着夜幕降临,李雷完成了当天的第三次投喂,忙碌一天的李雷回到了家里,又拿出本子记录今年的养殖心得。谈及未来,他希望能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从而带动周边养殖户共同发展。

“未来或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坚信,只要保持对养殖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李雷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