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创新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心理服务+矛盾调解”模式效果好

2024年10月16日

本报讯(记者 张君蓉)“谢谢你们对我的开导,已经很久没人听我讲这么多话了,让我心里舒畅了好多。”日前,河津市综治中心心理服务室刚刚开门,就接到一通热线电话,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引导,成功将问题化解。

近年来,河津市创新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心理服务+矛盾调解”模式,建立市、乡、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推进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纵深开展,走出一条具有河津特色的“政法牵头、专业引领,深入基层、预防为主,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津市建成了9个乡镇(街道)标准化心理服务室,有143个村(社区)面向群众开放心理服务,一支拥有30余名心理咨询师的队伍主动下沉基层开展公益心理服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还开通了4条由十名经验丰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助阵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随时应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事实证明,这样的服务模式在处理突发情况时非常好用。

今年春节前夕,河津市某街道务工返乡人员高某(化名)回家后发现,妻子的手机上留有和陌生男子的聊天记录,加上同村人的风言风语,高某怀疑妻子出轨了。随后,愤怒的他对妻子大打出手,并扬言要“砍人”……

为此,高某家人报了警。高某到了派出所后依旧情绪激动,让参与矛盾调解的民警和司法人员犯了难。随后,河津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郭英、杨红彦参与了对高某的劝导。经过近3个小时的心理疏导,高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避免了一场极端案件的发生。

“凡事都有3种以上的解决办法,我们虽然不能将小高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彻底化解,但我们可以为事情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途径。”谈及这起事件,河津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专家薛党星告诉记者,这起突发事件只是他们在用心理疏导方式处理紧急事态的一个缩影,他们要做的,就是“为更多的群众递上一把打开心锁的钥匙”。

“在河津市,针对网格员、村‘两委’、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服务专题培训课,已经是一种常态。上周末我们刚去僧楼镇开展了社会心理引导、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指着心理服务团队的工作日志,心理咨询师马晓红表示,在做好基层心理服务人员培训的基础上,他们还不断鼓励网格员等群体将心理服务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上个月,河津市的陈某和贾某两户邻居,因农村房屋修建问题产生纠纷。在农村务农的贾某在建房时未通知长年在市区居住的邻居陈某,私自将两家公用院墙拆除,陈某知情后,不让其动工建房,两家在争吵中冲突不断升级。闻知此事,村里的调解员和基层心理服务人员及时介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双方同意重新修建围墙,邻里关系重新修复。

“这起看似小的事件,之所以能够快速化解,正是得益于咱们基层心理服务人员的及时介入。”薛党星告诉记者,在对河津市500余名网格员进行心理服务专题培训时,他们还会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生活和热点事件,如“排队时插队”“高空抛物”等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地分析矛盾冲突的产生、激化、失控,以及通过心理活动让网格员们深刻体验,从而学会并掌握管理情绪和有效沟通的技巧……

除此之外,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不少基层社区(村)还存在心理服务职责分工不清的问题。为此,在下沉基层过程中,他们会严格按照“伦理感化入情、普法教育入理、协商平衡利益”为准则,以矛盾化解为明线,心理疏导为暗线多元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