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国庆假期的一天清晨,我在稷山县城民乐园旁逛早市,道路两旁水果蔬菜摊,一家接着一家,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忽然,一阵叫卖红薯的男子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红薯(fu)——
世界上(she)/最/面的红薯/又来(li)啦。
干面干面的;
干面干面的。
明(mie)个下(ha)雨/不来啦噢,快些(xia)!
今(ji)个赶快买个红薯,快点!
驻足聆听,我觉得十分有趣,便循声而去,也不时有路人赞叹道:说得真好听。到了跟前,是一个小伙子靠着三轮车卖红薯,叫卖声是提前录制好的,通过小喇叭循环播放。我跟他攀谈起来:“你的广告词说得真不错。”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请人说的。”“什么人呀?”我问。他回头看了看,说:“今个没来,不然的话,你可以认识认识他,他可会编词啦。”看来,高手在民间呐。我继续说:“我想买几斤,也不知红薯到底面不面?”“广告说得好,首先咱货好,放心买吧,我在这儿扎摊好多天啦,净是回头客。”说话当儿,越来越多的顾客凑到车前挑挑拣拣,你三斤,我五斤,好像在抢购。看来,这叫卖声确实有效果。
扫了二维码,我提着红薯离开了早市。红薯——世界上/最/面的红薯/又来啦……叫卖声渐渐消失了。在路上,我一直琢磨:这民间广告语究竟魅力何在?首先,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你看,“世界上最面的红薯”是夸张;“干面”出现了四次,是重复,不是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说三遍”吗?“又”字用得极准确,暗示红薯品质优良。这位高手能抓住顾客的心理,“明个下雨不来啦噢”是制造悬念,引起购买的欲望;“快些”“快点”又让人产生了购买的紧迫感。他还很会把握说话的节奏,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而“今个赶快买个红薯”似乎带有一种殷切的、善意的提醒。当然,地地道道的稷山方言是它最大的亮点,十分亲切。试想,这段叫卖声如果改用普通话,那该多乏味啊。由此看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方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愈显珍贵,保护和传承这“古汉语的活化石”愈显重要。
午饭的时候,特意蒸了几根红薯。一出锅,我便迫不及待地剥皮品尝,嗯,红薯真的香甜可口,又干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