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时间定格在2024年9月11日,原运城地委党校校长曹兖生因病医治无效、溘然离去,走过95个春秋的人生旅程。十分沉痛地告别之后,我们对这位可敬的长者、领导的深深思念之情不时涌上心头,他的音容笑貌、清风亮节、勤勉风范常常在脑际浮现。
曹兖生生于1930年7月,参加工作后,历任河津县委办公室干事、山西日报晋南记者站记者、晋南报编委、晋南地委办公室干事;1965年8月后历任绛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8月至1977年8月任永济县委副书记;1977年8月至1991年10月,先后任运城地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长。
曹兖生到地委党校时,当时校址位于现在的永济市虞乡镇,条件简陋。他和校领导班子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带领大家在以前开创的基础上,努力改变条件,运用各种形式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更是积极主动办轮训与培训班,充分运用党校教育之钥,不断打开受训人员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进程的思想之门,发挥了党校特有的作用。1981年3月25日,《山西日报》刊文对党校教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983年,党校开始创办两年制脱产大专班,他作为常务副校长,和校领导班子一起,以多项举措加强党校师资力量建设,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面向社会选调教师,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选派教师到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西省委党校、安徽省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及上海、哈尔滨、咸阳、忻州等地学习,并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超前眼光和暖心情怀,尽力解决教师在评定职称和实际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有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党校教师还根据他撰文提出地委党校要改变重视“讲坛”、忽视“论坛”的情况,积极参编有关著作,撰写理论文章。经报刊发表的理论文章分别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等转载或摘录,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发挥了党校特有的理论研究宣传作用,大大提升了地级党校在全国理论界的知名度。他与人合作在有关著作和期刊中提出的党性教育的核心是改造世界观、树立“科研、教学一体化”的意识等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由于党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83年3月,曹兖生作为全省地级党校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83年4月20日,地委党校申请在运城建新校。1984年至1985年,晋计基字〔84〕第673号文件和晋计设字〔85〕6号文件批复,批准建设新校。1984年在原运城市(今盐湖区)槐树凹村南选定新校址;1985年开始新校建设;1986年9月后陆续搬迁。1988年9月1日,党校正式搬迁到运城市区,虞乡仍有一部分人留守。1995年初,实现整体搬迁。党校搬迁是运城市委党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不少问题、难题。曹兖生和校领导班子,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在党校搬迁中,曹兖生和校领导班子继续坚守党校为党育才的初心,创造条件在新校址努力办各种轮训培训班,完成了两年制脱产大专班有关班次的教学任务。这种使命担当、迎难而上、不懈奋进的精神弥足珍贵。
1992年2月,曹兖生离休后,先后任运城地区老龄委员会副主任,老年学会会长、常务副会长等,继续发挥夕阳红作用,谱写人生新华章。任新职后,他及时转换角色,通过自修老年学和老龄问题等专著、上进修班、参加各种研讨会学习老龄业务知识;深入实际,运用实地查看、听取情况介绍、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撰写了不少研究论文。如《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社会基础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刍议》等,分别被华龄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录出版。另外,他还主编或参编《晚霞映河东》《在探索中前进》《当代河东二十四孝》等。2008年,他获山西省老年学学会学术研究杰出贡献奖,2010年又获运城市老龄工委老龄工作杰出贡献奖。
2019年3月,他以近90周岁高龄,在庆贺《山西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换了6支笔芯,写了5000多字的《良师益友——我与〈山西日报〉相伴69个年头》征文,收入《山西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文集,并被《山西日报》摘发。他这位曾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高龄老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仍教育子女不忘党恩,拿出1000元叮嘱他们在他走后将最后一次党费交给党组织。
从一定意义上说,曹兖生校长的工作生活经历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这部“书”是他政治坚定、道德纯洁、实践定力、诗意生活、历史奉献的真实叙事。认真品读这部“书”,可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新的出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