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静的文学故乡

■张雅茜

2024年11月05日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故乡。譬如莫言的东北高密乡,贾平凹的商州,苏童的枫杨树街,等等。这个故乡,无论是虚拟还是真实存在,都是作家心中最柔软最能激发创造力的一方沃土。他们对自己的文学故乡情有独钟,爱得深沉而悠远、独特而神秘,也是读者探寻作家心灵创作的路径,是写作者文字表达背后的海底冰山。

运城籍女作家林小静,是一位“铁二代”,她从写作的第一行字开始,就把目光锁定铁路,从未偏移。通往远方的铁轨,更新换代的列车,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成为她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仅用十年时间,就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几部中篇小说,还有三部作品已经签订了合同,正在出版中。

国庆节前,拿到她的新作——纪实文学《国家至上》后,我一口气读完,心想:这还是那个瘦弱文静的女子吗?还是那个以小散文《一路二月兰》让我认识的林小静吗?字里行间,她最初的稚嫩天真,她追求优美风格的叙述与表达已全然不见,有的是结构的成熟,细节的娴熟运用,叙述语言的简洁流畅,人物描写的鲜活生动。最重要的是,她的认识与思考,已站在更高的层面。十年磨砺,如今她轻松地驾驭了宏大题材的写作,完成了她多年的夙愿——为大秦铁路作传。她成功了。有人说她是文坛一匹黑马,我却想到那并行的两道铁轨上,最初的绿皮火车到后来的快车,再到动车、高铁,还有磁悬浮列车……

林小静2011年从运城铁路基层单位的一名管理人员,考入太原铁道报社,把家搬到省城的同时,开始了与原来的专业毫不搭界的新闻采编工作。很快,林小静的名字频频出现在《铁道报》上,她的长篇通讯报道,字里行间,重于写人的表达方式,让我看到她潜在的文学创作能力。重要的是: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也许,在铁路一线的采访激发了她的灵感,2014年我看到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静静的桑干河》,书中写到我们倍感陌生的王家湾养路工区职工和家属的故事:带着一双儿女千里迢迢探望癌症晚期丈夫的青海女子;从云南来的寻找二十多年前为修建大秦铁路牺牲长眠于此地儿子的大娘;养路工单调寂寞而艰苦的日常……都在那一刻深深震撼到我。快捷而舒适的出行便利,背后鲜活生动的故事,林小静时常去思考探究。她以题材之优势和书写陌生而感人的另一群凡人的日常,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中年转换人生赛道,是件冒险的事。林小静在写作这条需要靠天赋加勤奋才能成功的路上能走多远,价值多大?朋友们都不敢断言。每次她回运城看父母,我们聊得最多的是她的写作,她似乎没有题材匮乏之忧。2018年,她的长篇纪实文学《火车来了》出版,仍然盯着铁路,只不过目光穿透了岁月,抵达七十年前的太原解放之日。太原解放之际,一群革命先辈把一列“人民的列车”开进刚刚获得解放的太原城。从茫茫人海中,林小静找到了当年开火车的三名司机中唯一的健在者,听他讲述了当年在敌人的炮火中,跟着攻城部队进城的曲折过程——这就是《火车来了》中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写《火车来了》源自她偶然翻阅省图书馆的资料,突发灵感,然后寻找、采访了三年时间,才成就了这本书。天道酬勤,这部作品为常人忽略的那段历史及铁路工人留下了精彩一笔。

林小静似乎找到了她叙述的最佳方式,从历史资料中打捞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去奔波,去采访,去提炼,最后,用她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个故事。2022年出版的《寻找消失的英雄》,2023年出版的《流沙》,都是如此。前者讲述太原解放前夕,潜伏在太原南站的中共党支部成员,冒险将太原城防工事图送到榆次前线指挥部的故事;后者讲述山西铁路工人在抗美援朝时期,跨过鸭绿江,在敌人的轰炸中,用青春和生命保护铁道线,保证志愿军物资运输,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献出自己一切的英勇往事。她还把《静静的桑干河》改编成电影剧本,荣获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成书采访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假期完成的。她独自坐火车去内蒙古,去北京,去偏僻的工区,去任何一处跟创作题材有关的地方,寻找还在世的当事人。老人们太老了,有的需要儿女做翻译,还有第二次去就再也见不到的。林小静落泪了,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她要为铁路人作传,要让更多人知道铁路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是怎样为国家奉献的。尤其对年轻人,那是怎样的一段历史?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不谈钱不讲价不追求生活舒适,只会奉献?

她的小说《蓝手帕》《3202之恋》,纪实文学《深潜六十载 为国铸一器》,都在写她深爱的铁路。

在林小静那里,为大秦铁路作传,是她多年的梦想。那时我不明白大秦铁路何以在她心中占据着如此分量。当这个梦想终于实现时,当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至上》这部沉甸甸的作品捧在我手中时,当我认真读完最后一个字时,我明白了。

“全景式描写大秦铁路的诞生与发展,呈现中华儿女勇担使命与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封面上醒目的文字概括了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对于林小静,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也成为她创作的里程碑。

铁路,给林小静提供了一座文学创作的富矿,她就像一个人的故乡,慷慨无私地为她的女儿袒露胸怀,滋养着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成就了这个女子人到中年的华丽转身。

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杨占平在评论中这样说:“《国家至上》题材非常独特,而且宏大,讲述的是我国第一条铁路重载运输专线大同至秦皇岛的决策、建设、运输和养护过程,整部作品内容站位高,主题意义重大,线索清晰有序,从国家高层决策上马,到技术规划设计,再到一线工人施工;开通后解决运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后续养护,涉及很多人和事,核心就是要让这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铁路大动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爱是啥?是心意相通,是血脉相连,是看见是理解是景仰,是把这一切变成文字,传承,流传。林小静在《自序》中写道:“每一次从大秦铁路采访归来,置身于繁华的城市之中,我都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因为,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大秦铁路上那一张张憨厚朴实的面庞、一个个身披风霜的背影及勇于创新的坚定眼神。还有他们心系国家发展、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青春、生命的可贵精神。”

2024年10月21日,由山西省总工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国家至上》首发式在大同举行,不仅主办方的领导们莅临现场,大秦铁路建设中的几位技术人员和工人也作了新书分享。这是对这部作品的肯定,也是对林小静的又一次褒奖与激励。

目前,林小静的长篇纪实文学《那年他们正青春》《钢铁重器》和儿童绘本《云端上的爸爸》已经签订了出版合同,将陆续与读者见面。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文联文学协会主席,她好像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一篇又一篇新作的题目在她脑海里发芽、生长,等待茂盛,而孕育这一切的,永远是——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