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布泉陶模系北周遗物

■卫世新 刘保民

2024年11月12日

“布泉”,泛指钱财、货财。《周礼·天官·外府》载“掌邦布之入出。”汉郑玄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布泉”币有两种:一种为王莽时期所铸,另一种为北周武帝所铸,二者主要区别是“泉”的篆法,前者中竖间断成为两段;后者中竖不断一线贯底。北周(557—581年)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始铸的“布泉”,与“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合称“北周三品”。《北史·周纪下·武帝》:“更铸钱,文曰布泉,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说郛》卷八四引《钱谱·古文钱》:“陈文帝天嘉二年,铸钱文曰布泉,一当百,与五铢并行。”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第三章第二节:“出土的莽钱中,还发现有‘布泉’93枚。”这种钱史书未载,但洛阳烧沟汉墓、陕县刘家渠汉墓等均有出土,而且西安1965年曾征集到一个铜质“布泉”范母。

新绛籍收藏爱好者杨富荣于20世纪90年代,在新绛三泉镇孝陵村发现“布泉陶模”。近日,经山西省考古队有关专家鉴定,布泉陶模实为北周561~581年铸钱所用,陶模长12厘米、宽9厘米、厚2.4厘米—3.0厘米,里面的钱币外廓径2.5、穿径0.8、厚约1厘米。这一发现,将新绛的铸钱历史提前200年。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742—756年),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新绛县)三十炉”,其铸钱占到全国三分之一。有关专家考证,到唐后期,绛州铸钱甚至达到全国的大半还多,朝廷在绛州设有钱监,也派驻有铜冶使。据专家考证,此陶模已残,“布泉”币完整者8枚、残缺者4枚,共12枚,根据大竖浇道和小斜浇道组成陶模看,至少同时可铸24枚。“布泉”币篆文“泉”字中竖不断一线贯底,是北周(557—581年)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始铸的“布泉”,与“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合称“北周三品”。北周经历五帝共24年,通行“布泉”共二十年所以较为稀少,因而“布泉”陶模更是少之又少。

新绛北魏以后才活跃起来,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布泉”陶模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