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本报记者 魏 濛
餐后血糖值竟高达23mmol/L!38岁的高先生,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
据了解,类似的年轻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约4.25亿,而我国共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最新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10.4%,换言之,每10个成年人当中就有1个患糖尿病。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8岁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30岁至39岁为6.5%。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人数呈递增趋势。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关注,积极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怎么做才能不让这种“甜蜜”成为人们健康的“绊脚石”?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首席专家李平,让专家带大家了解糖尿病背后的那些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糖尿病,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远离糖尿病这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远离“诱发元凶”
今年32岁的小张,平时不爱喝水,把可乐、雪碧、红茶饮料等当水喝。近段时间,小张总觉得自己口干、食量大增,可奇怪的是体重不仅没增加反而减轻了。伴随而来的又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情况。就医检查,他的血糖高达30mmol/L,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平时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喝几杯,也很喜欢吃甜食、油炸食品,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得糖尿病了。”小张对此很是懊悔。
“蛋糕、甜甜圈、奶茶……五颜六色的甜品,在丰富人们的味蕾的同时可导致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对胰岛功能造成损害,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发糖尿病。”李平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却可能在悄然间为糖尿病这一“隐形杀手”铺路,成为增高糖尿病风险的“幕后黑手”。李平根据临床诊断病例列举了引发糖尿病的不良生活习惯,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饮食不合理。生活中很多人长期、大量吃高热量高糖、高油食物,导致身体摄入过多热量引起肥胖,加之这种不合理的饮食状态造成胰岛素长期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此以往,人身体内的胰岛素出现抵抗,血糖也随之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久坐少动。长时间坐着看电脑、手机、电视,会导致人体内堆积过多能量,一方面会使人容易发胖而引发糖尿病,另一面让人的抵抗力不断下降,容易引起疾病。因此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请开始运动吧,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血液中葡萄糖大量分解,进而降低血糖。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与血糖控制失调之间关系密切,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首先熬夜会让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可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此时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释放增多,如肾上腺素等,从而使血糖升高。其次睡眠不足会增加饥饿程度和食欲,再加上身体疲倦,身体抵抗力会随之下降,如此共同诱发糖尿病。
压力过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长期处于“神经紧绷”的高压应激状态下,在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下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这样会导致血糖升高,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会引发糖尿病。因此,人们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己,可以选择倾诉、跑步、听轻音乐等方式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认知莫入误区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对糖尿病存在许多错误认知。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管理,也影响了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李平说,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吃糖就会得”的病,很多人对此抱有错误的看法。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控制糖分摄入,就能完全避免糖尿病。事实上,糖尿病的成因复杂,不仅与糖分的摄入有关,还与肥胖、遗传、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帮助大家更准确地认识糖尿病,李平揭示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糖尿病只会影响血糖水平。虽然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是血糖水平升高,但实际上它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眼睛、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器官的病变,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控制血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血压、血脂等其他健康指标。
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虽然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但并不是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任何年龄段、任何体型的人都可能患上糖尿病。此外,家族遗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无论体型如何,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检查血糖。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法。饮食控制确实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饮食控制并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合理安排饮食、控制餐后血糖、避免高糖食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不能享受美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享受美食。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品,或者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适当享受美食,但要注意适量。
糖尿病患者不需要运动。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降低血糖、提高身体代谢水平等。根据医生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可以随意停药。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就可以随意停药。然而,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随意停药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并发症风险增加等不良后果。
日常科学预防
“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血糖正常期到血糖偏高期,再到血糖轻度异常期即糖尿病前期,这一过程可能长达多年,给人们预留了足够的时间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李平说,防控糖尿病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一些居民的依从性较差,防控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不够重视。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选择食用谷类食物,来代替精白面粉。高纤维食物可以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要多吃各种的绿色蔬菜。并且在饮食管理中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避免加工食品,注意碳水类、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的搭配,这是有效的糖尿病预防措施。
适量运动。每天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如慢跑、快走、健身操、太极拳等。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甚至能够直接增强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建议在饭后1小时至2小时开始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至60分钟,这样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正常体重。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肥胖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是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保持正常体重,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体检。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等糖尿病高危患者一定要注意早期筛查,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专业筛查,就能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早预防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早治疗可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无声”的疾病,如果放任不管,短期内也许看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放松警惕,任由其发展成糖尿病,甚至得了并发症。所以,定期体检重要且必要。
充足睡眠。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内激素分泌的压力加大,并会使身体更难有效地使用胰岛素,从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如果入睡困难,可以在关灯睡觉之前放松一下,少看电视或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
戒烟限酒。吸烟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并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酒比起烟来,限制没有那么严格,不需要禁止,但应限量,不能酗酒贪杯。一方面,酒精伤肝,并直接损伤胰腺,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受损,糖类和脂肪代谢随之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易造成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并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并发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