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本报记者 魏 濛
前几日,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紧急接诊了4名急性心梗患者,在各救治单元的无缝衔接与联动救治下,开通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运重建,4名患者均成功得到救治。
近期气温的下降不仅带来了寒冷,也增加了心梗的发生风险。尤其随着天气转凉,急性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数据显示,心血管病的死亡率高居我国疾病死亡的首位,我国每年发生心梗的患者约有100万人,每3名未得到及时救治的急性心梗患者就有一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我国发生心梗的平均年龄为62岁,但近几年来,5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年轻人发生心梗情况往往比老年人更为凶险。
很多人以为心梗离自己很远,其实它正悄无声息地潜伏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搞偷袭”!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了解和掌握心梗的预防与急救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急性心梗的诱发原因有哪些?人们应该如何预防?来看看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政主任屈艳玲的解答。
警惕“不良习惯”
近日,40岁的王先生在早晨上班路上突发剧烈胸痛,来医院就诊。来院的时候,他血压下降,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十分危急,即刻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他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都有病变,其中一支完全闭塞,另外两支严重狭窄。当即,医生通过放置一枚支架,开通了闭塞的血管,症状立刻获得缓解。事后,家属介绍,王先生虽然只有40岁,但已经有18年的烟龄,每天至少抽一包烟,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经常熬夜,喜欢重口味饮食。这些诸多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了王先生的血管很早就出现了问题,而他平时也不愿进行体检,本次突发急性心梗,幸亏及时就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心肌梗死,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肌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继而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屈艳玲介绍,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冠心病逐渐向年轻化发展。其中,饮食结构不合理、作息不规律、久坐不动等多种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常见诱因。
屈艳玲说,很多情况都会引发心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注意。尤其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即便在没有基础病的基础上,如果长期维持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大大地增加猝死的风险。所以,要尽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心脏健康。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不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在大量进食油腻肥厚味重食物后,人体的血脂浓度会快速升高,长此以往可导致血液变得很黏稠,这对于血管狭窄者来讲,是十分危险的。
高盐饮食。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血管泵出血液时会产生一氧化氮,起到放松血管的作用,顺畅血流。如果食盐过量就会阻碍一氧化氮的释放,妨碍血管扩张的能力,导致血压增高,增加心梗风险。
抽烟嗜酒。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会损伤肺部,还可进入循环系统,损害血管内皮,促进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饮酒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或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使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嗜酒会增加交感神经张力,造成血压升高,增加血管损伤风险,诱发心梗。
过度劳累。经常陷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是最容易患上心梗的,因为体力透支后,身体就处于紧张负重的状态,此时不但身体已经透支,而且心脏也有很重的负担,如果患者已经存在血管狭窄的问题,那么此时心肌突然高强度活动,就会导致心肌缺血,严重的话就会引发心肌梗塞。
不吃早饭。有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的人,发生血脂、血糖异常的比例高于规律吃早餐的人,从而增加心梗等风险。如果是糖尿病患者,不吃早饭可能出现低血糖,严重时可伴随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血管痉挛,从而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不爱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促进一些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有益身体健康。但若长期不运动,不仅会影响代谢,还会使人的全身血管血容量减少,心脏功能减退,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的风险。
寒冷刺激。人体在受到寒冷刺激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快速提高工作强度,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去抵御寒冷,如果血管狭窄患者突然血流速度加快,心肌无法立刻接受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就会出现急性心梗,因此,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
识别早期信号
15日凌晨,家住中心城区72岁的董老先生感觉胸部闷痛,症状持续3小时一直得不到缓解,紧急送医后经诊断,考虑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冠心病患者尤其应该了解诱发心肌梗死的高危信号。如果出现胸口出现疼痛,有濒死感、压迫感,持续5分钟—15分钟,同时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就要高度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梗的到来通常并非毫无预警。事实上,很多人在心梗发生前的几天甚至几周内会经历一系列先兆症状。”屈艳玲说,如果能早期识别这些信号,及时就医,就可能避免致命的后果。
胸部不适。胸部不适是最常见的前兆之一。许多心梗患者在发作前会感到胸部有压迫感、闷胀或钝痛,这种不适感可能持续几分钟或反复出现。与剧烈疼痛不同,这些不适有时会被忽视,尤其是在患者认为可以忍受或认为是其他健康问题时。这类症状常与心肌缺血有关,反映出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并可能在活动后加重或在休息时缓解。
上半身疼痛。上半身的疼痛或不适也需要引起注意。心梗的疼痛并不总是局限于胸部,有时会辐射到肩膀、手臂、背部、颈部或下巴,尤其是左侧。不同于急性剧烈疼痛,这种扩散的疼痛可能呈现为钝痛或酸痛,患者容易误以为是肌肉劳损或消化不良。
呼吸急促。呼吸急促是另一重要症状。心梗发作前,有些人可能在没有明显活动的情况下感到呼吸困难,甚至需要用力呼吸。这个症状通常伴随胸部不适,并可能在休息时加重,尤其在睡觉平躺时更为明显。
消化道不适。消化道不适也是潜在信号之一,特别是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胃灼热或呕吐,容易与胃肠疾病混淆,导致延误就医。这些症状通常与心肌血液灌注量不足有关,尤其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时。
突发极度疲劳感。突发的极度疲劳或虚弱感也值得重视。许多患者在心梗发作前会经历难以解释的全身疲惫,即便是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感到筋疲力尽,这种疲劳感可能持续数天。特别是女性,研究表明她们在心梗前几周更可能经历这种不寻常的疲劳。
冒冷汗、心慌。冷汗、头晕和心慌等自主神经症状也常被报告,特别是在心梗即将发作时。这种冷汗往往与情绪上的不安或濒死感同时出现,患者可能感到极度不适甚至恐慌。
腹部疼痛。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前几天可能会出现上腹胀痛,并且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的患者会误以为是“胃痛”,而没有引起警惕。
屈爱玲表示,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急性心梗患者都不是通过拨打120急救热线前往医院的,而是选择自行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到医院,往往在到医院的路程中就可能会发生因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事件等悲剧。她提醒,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热线。这是因为急救车辆配备了医务人员以及抢救设备和药品,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救治效率,在快速前往医院进行救治的路程中更加安全,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健康的生活习惯扮演着重要角色。
“心肌梗死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如果发作,会危及患者生命。为避免心梗的发作,需要科学管理血压和血脂,确保充足休息,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注意饮食,并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屈艳玲说,心梗早期识别和诊断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心梗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预防,把心梗“拒之门外”。
调整饮食。平时需要保持清淡饮食,尽量避免吃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可以适当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营养摄入全面、均衡。她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可养成地中海式饮食习惯,即多吃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家禽、鱼类、豆类、坚果和全谷类食物,限制钠盐、糖、含糖饮料及红肉的摄入,食用油以橄榄油等非热带植物油为主。
适量运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比如骑自行车、慢跑、打太极等,从而控制体重、加强心脏储备能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危害身体健康。
戒除烟酒。饮酒、抽烟均对身体不利,会引起小动脉的痉挛,使得血流量减少,还可使得心肌收缩力下降,损害心脏的血管。
定期体检。一定要定期做身体检查,心血管方面的检查尤其重要,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更要注意,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问题,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把心梗“拒之门外”。
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药物预防就像是给心脏穿上一层防护甲,为控制血压、血脂上“双保险”。
控制情绪。焦虑、紧张、激动等情绪会引起血压上升,导致心脏压力加大,引发心肌梗死等情况的发生。因此,生活中要控制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焦虑等,以免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