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中条山南的芮城县有一个小山村,三面环沟,北依条山,因传为战国名士、政治家段干木故里而得名段村。
在古代,段村曾是一个有数千口人的大村,以段姓为最,后因战乱灾荒外迁各地,所以相邻各村及外地段姓人士多与段村有着同祖同宗的关系。相传宋代末年分置为上段村、下段村。下段村村子不大,但名气很大,虽仅有一二百口人,却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段干木就是这里“段”姓的先祖。
段干木,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396年,享年79岁。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是道家之祖李耳之子李宗的后代,而以封地为姓。少年时曾求学于西河书院,步入儒家学门,习“王官之学”,怀“君子之道”,是卜子夏的嫡传弟子。
段干木厌恶富贵,追求洒脱。他穿梭于集会市场之中,干上了捂巾摸手撮和交易的行当,俗称“牙行”“大驵”。段干木善于交际的本领和博大精深的才华,把儒家思想、道德理念融入市场经营之中;主张公买公卖,公平交易,剔除欺行霸市恶习,反对敲诈欺骗行为,深得广大市民商户爱戴拥护,很快就成为魏国商界领袖级人物。从古到今,那些把段干木称为“奸商”“市侩”的说法,是对商业的歧视,对经商者的丑化。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位,为了称霸天下,求贤若渴。其师卜子夏、其弟魏成子力荐段干木出任为相。《太平御览·逸民部》载:“魏文侯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之。”魏文侯到段干木家造访,段干木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避而不见,每次都翻墙逃走。
《淮南子·修务训》载:魏文侯为了表示敬意,每经过段干木门前,都要扶轼敬仰。仆人不理解,认为太过分了。而魏文侯却说:“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这就是成语故事“干木富义”的出处。
为了请到段干木,魏文侯还建起了一座豪华的“礼贤台”,进一步表达他招贤纳士真诚之心。魏文侯终于感动了段干木,他又亲自乘车把段干木请到“礼贤台”,拜其为师。从此就有了“礼贤台”。
段干木为师不为官,却把田子方、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这些自己的朋友推荐给魏文侯,他们都为魏国强盛、称霸中原立下了赫赫大功,留下了千古芳名。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皆出儒门,同为魏文侯国师,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
《淮南子·修务训》还载:有一年秦国攻打魏国,当行军到半道时,大臣司马庚当夜对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段干木闻名于诸侯,德高望重,主张正义,魏国人上下团结一致,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军队能征服的吧?”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这就是“一个名字,吓退一国敌兵”的成语故事“干木偃息”的来源。
段干木晚年隐居故里下段村,继续设教授徒。逝后,安葬于下段村。他下榻居住的院落房舍为古魏八大景之“段庐夜月”,说的是夜晚站在庐阁里任何一处,可以看到外面的月亮。
下段村原有占地五六亩的段干木祠堂,有正堂厢房数幢,后与段庐均被日寇烧毁,现存有历代修建时的石碑以及各地段姓捐建的石碑。芮城最后一位知县牛照藻曾为段庐题联三副——
正门:门前西望首阳山;庙后南邻干木祠。东墙:白鸟鹤鹤鸣上下;衣冠楚楚任逍遥。西墙:下界钟声通霄汉;段庐夜月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