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本报记者 韩维元
一颗板枣,不仅改变了一个产业,改变了一方农民,也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改变了一座县城,更改变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实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保存着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1.7万余棵。这些古枣树组成了全国唯一的“万株千年”板枣古树群,板枣生产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中国100个最美古树群”;11月28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公示,稷山板枣作为山西省入选的14个品牌之一位列其中;12月6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确定1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稷山县板枣公园位列其中。
近年来,稷山县以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依托独有的千年枣林,以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精心打造“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擦亮后稷农耕文化品牌,做优板枣特色产业,做强文旅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稷山路径”。
以农为本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作为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稷山全县板枣栽植面积约1万公顷,有千年以上古枣树1.7万余棵、百年以上古枣树5万余棵,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的“中国最大的千年古树群”,是山西省首个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板枣公园。
依托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稷山县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按照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发展路径,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改造提升景区景点、盘活毗邻农村闲置资源,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农特产品、农事活动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与景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成功打造“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
“示范园区坚持产业兴农、科技助农,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稷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润介绍,示范园区从2022年开始建设,已经规划形成产业功能片区、成果综合展示片区、板枣欢乐世界片区、温泉庭院片区和文化艺术片区五大板块,每一个板块都独具特色。
“稷山鸡蛋”是“稷山四宝”之一。截至目前,稷山县蛋鸡存栏2000万余只,连续17年保持全省首位,位居全国前三,年淘汰蛋鸡产值3亿元。依托这一产业优势,示范园区产业功能片区的特优农产品加工中心将蛋鸡和板枣作为核心原料,进行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建设。
“我们将蛋鸡依照不同工艺加工成卤鸡、熏鸡,依托板枣产业开发枣花蜜、枣叶茶、枣醋等,将传统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推动实现‘农头工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园区运营负责人王晓乐介绍。
近年来,稷山县深入实施“提品质,创品牌”发展战略,开展以“稷山板枣中国行”为主题的板枣产品大推介活动,持续提升特优农产品品质和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说:“我们通过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让农产品卖得多、卖得远、卖得响,助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稷山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借助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契机,产业功能片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巧妙利用枣园林间空地,种植芍药、沙苑子、连翘、元胡等中药材,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储备银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空间,提高了亩产效益,优化生态,形成‘上打枣、下种养’的增收模式,还构建了从种植到技术指导,再到成熟回收的完整产业链。”王晓乐表示,“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每亩中药材可增收3000元以上,第一批50亩实践成功后,将扩建到2200亩,进一步拓展产业路径,让更多村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以文为魂
推动农耕文化创新转化
“一杆风调雨顺,二杆国泰民安,三杆来年丰收……”每年农历秋分日,在稷山县风光旖旎的万亩枣园中,一年一度的贡枣开杆仪式都会吸引游客观光参与。另一边,极具本地特色的高跷走兽、高台花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立体式再现祭天祈雨、教民稼穑、喜庆丰收等场景,讲述后稷教民稼穑、开启中华农耕文明的故事。
近年来,稷山县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诸多“国字号”农文旅资源,以弘扬后稷农耕文化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后稷教民稼穑历史脉络,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从史学、考古、文化联盟等多个角度切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了《后稷文化论集》,建设板枣文化博物馆,制作后稷农耕文化动漫片《教稼》等,把古老的历史传说、丰富的史料记载、客观的考古数据,通过各种创新载体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断丰富“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的深刻内涵和外延。
如今,在示范园区的稷山板枣博物馆内,每周五晚游客都能欣赏到大型沉浸式情景剧《稷颂》。该情景剧通过实景打造和声光电等方式,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向游客讲述粮为国本、教民稼穑、江山社稷等故事,成为全面展示板枣文化,连接古今、传承后稷农耕文化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每一位演员,都是当地的枣农。今年已经70多岁的郅平威,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管理照护示范园区千年枣树的“枣王”,还是剧中“稷山老人”的扮演者。他说:“今年来这里研学的小朋友很多,游客也多。我们想通过表演,更好地去挖掘和传承后稷精神和农耕文化。”
“传承农耕文化既要塑形,注重仪式感、符号化,更要铸魂,赋予其文化内涵。”稷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辛旭瑞表示,稷山县以弘扬后稷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在示范园区建立板枣文化博物馆,通过各种创新载体,让大型沉浸式实景剧《稷颂》出彩出圈的同时,也激活了后稷农耕文化品牌效应,为地方产业的振兴注入了文化力量。
近年来,示范园区又以“枣园+”模式先后在此举办了枣花节、后稷农耕文化节、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全国万人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活动,让农文旅在稷山深度融合,探寻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稷山样本”。
以旅为翼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每逢假期,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的“稷山号”旅游观光轨道火车总是游客云集。伴着“呜呜”的汽笛声,游客乘坐“稷山号”一路打卡,从国潮氛围拉满的国潮旅拍十二坊到将自然美景与居住体验完美融合的枣花主题民宿,从明清小院穿越到大集广场……
清风摇曳的枣林中,食客坐在举头便是颗颗板枣的院子中,品味着珍馐美食。摊主们的叫卖声,烧烤的“嗞嗞”声,炒勺与锅的叮咚声,汇成一曲悦耳动听的“小夜曲”。享受完美食,再到温泉水世界泡个温泉,夜晚徜徉在星空房里,随着梦乡坠入无边的星空中……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稷山县按照“以农带旅、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融合”的思路,通过盘活整合农村集体资产、非遗文化、乡土民俗、美食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延伸富民产业链。
“目前示范园区已建成童话恐龙乐园、《稷颂》沉浸式文化主题演艺、唐枣温泉庭院、枣乡人家、非遗街区、‘稷山号’旅游观光火车等十大业态28个系列,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稷山县后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沁声介绍,示范园区业态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引流,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从2022年至今,示范园区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财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区运营一年多来,吸引了183家市场主体入驻,共接待游客10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300万余元。特别是在今年暑假和国庆假期期间,周边城市的研学团队和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园区一度“一房难求”。
示范园区核心区的姚村、陶梁、吉家庄村村民借助“主场”优势,利用闲置房屋,发展起民宿客栈、精品农家乐,当上了老板。也有村民在家门口搞起“副业”,打饼子、卖凉皮、烤肉串、卖饮料,许多村民在旺季时每天收入上千元。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枣农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100余个枣农通过培训进入景区就近务工,当起管理员、保洁员、保安和服务员。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许多村民还“身兼数职”,他们白天可能是传菜员、厨师、小火车司机,夜晚便“摇身一变”,成为摊主或是舞台上的演员。
随着业态的融合,“身兼数职”的枣农过上了“多金”的生活。村企合作分佣金、务工就业拿薪金、土地出让拿租金、枣树入股分股金,不仅实现产业与村民收益的多赢,还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稷山县委书记吴宣表示,在农文旅深度融合模式下,农业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与文化和旅游资源紧密交织,形成一条涵盖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多维度价值链,从而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