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谁能想到,堆云洞的名字会与陡峭山势和资深道观连在一起?然而堆云洞却实实在在依山势而建,是道教“全真派”的禅地福地,而且布满着红色故事,这也许是大多数没有去过堆云洞的人不会想到的。想不到也好,更充满了神奇与向往,探秘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我要向大家说的是,堆云洞很值得一游,“拔出三千界,登临岂偶然。浮尘飞不到,即此晤群仙。”如此这等美景,谁人不羡慕?也许正是堆云洞地处幽僻、地理隐蔽,所以才会既为道家的乐园,也有利于早期革命活动。
堆云洞历史久矣,初建于元代,重修于明清两朝,位于夏县县城西北上牛村土冈之上,坐落于稷王峡谷之间。但见依山临水、沟壑纵横,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确有几分仙境韵味。远远望去,堆云洞云霞飘逸,树木氤氲,仿佛一幅立体画卷悬挂于土冈之上,充满道家经典写意,故被誉为“浓缩的仙境,放大的盆景”。一座小桥半卧,半溪清水微漾,将堆云洞景观倒映其中,恰似摇晃中的海市蜃楼。道家讲究风水运势,走近堆云洞,才知前有朱雀翔舞,后有玄武垂首,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俯卧,又蛇虎、石建二涧环绕,天成“二龙戏珠”的风水大象,真是天造地设,道境玉成。
太阳高悬,云凝风住,方显得堆云洞的宁静,更逼人思接远方。明末天启年间,观内道士风靡云集,声誉闻名遐迩,时称“和光洞”,后亦名为“朝阳洞”,皆是道法浸染。清朝康熙元年,道家全真教龙门派入主,见地势高兀,环境幽邃,雨后冈上云积雾漫,洞门处缭绕萦回,有古碑云:“以其从壑连霄谓之堆云,以其穴崖而入谓之洞。”遂名堆云洞。山门前那棵皂角树挺拔,树冠占地半亩有余,宛若壮士守卫着道观。据说是当年道长为入药济世救人,栽植了这棵皂角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门前楹联为:得道溯洞天应忆前生证果;藏真来福地先知后进因缘。字面之意入味三分,颇让来人咀嚼数寻。
自古道佛多聚山林,所以“天下名山仙占多”。稷王山名焉,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入得山门,跳出三界,超脱凡尘。砂洞可谓神奇,沙石之壁坚如磐石,大自然造化鬼斧神工,我等凡人难以想象。所谓“三界”,即无极界、太极界和现实界,凡人只听得云里雾里。洞藏石刻“堆云洞全景图”最是历史见证,将洞观奇妙物语尽显。穿越时空隧道,整个布局设计巧妙,亭台阁楼错落有致,台阶盘桓曲径迷离。人们不曾想到,如此一个“弹丸之地”,居然高60余米,筑台阶110余阶,建大小院落12座,亭堂楼阁更达120余间。清时誉堆云八景双涧合流、石穴隐云、路盘层磴、庭俯乔林、东楼朝雨、西殿晚风、笔峰留月、高台孤耸。谁说运城没有奇观?
堆云洞地势高峻、环境幽邃,更显得奇诡绚丽。亭台楼阁依冈而建,院落窑洞层叠相筑,可谓房上有房,院中寻院,洞中藏洞。其气势之宏伟、布局之精巧、结构之别致、风格之独特,几达天地合一的境界,实为罕见。回首堆云洞,但见梵宇峰头,尽锁岚烟,岁月虽然剥蚀去古观的风华,却抹不去当年共产党人寻求真理的足迹;风雨虽然打折古树的枝叶,也消不尽红色记忆犹存的风骨。那相互连接的三拐窑,依旧弥漫着当年秘密印刷文件和传单的淡淡墨香;那口由普通水井改造的逃生通道,似乎还印记着革命先烈的身影。
一路走过,有笔峰塔、三皇阁、三圣殿、真武殿、三王祠和白衣大士祠等,配以廊庑、厢房、道院。登上北极台,似乎超出凡界红尘,目极舜日尧天而外,人在蓬莱仙境之中。不禁诗云:“已出绝顶出风尘,更上高台寄此身。为语同侪莫嚎咏,恐惊天上落星辰。”立高处北览稷峰,南望中条,莽莽苍苍陪衬出堆云环境幽邃,景致秀美。俯首下瞰,层层出新步步成趣,与塞北悬空寺有异曲同工之美,赋以“小布达拉宫”美誉,应当之无愧。
有诗云:“玲珑一朵碧芙蓉,应有真仙此处逢。似恐俗人真迹到,白云常把洞门封。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将处,已离琼楼十二层。”何其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