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11月底,“音配像”戏曲选段陆续上线,感动了包括戏迷孙培端在内的很多人。

“看着戏,好像坐上了‘时光机’,回到过去看到他们的风采。”孙培端说,每一段情节、每一段表演,就连人物面部表情,都极其贴切。看着儿时的老戏在眼前“复活”,孙培端有种说不出的激动,“老艺人嗓子真好,老戏真的有味儿”。

因为“音配像”工程,青年演员拥有了一段独特的表演体验,那是为他们提供的表演机会,是让他们和老艺人能够沟通的特殊仪式感。“师父的演出细腻流畅,要求唱腔的气口较高,为了深度还原,我听过无数遍,不漏掉一词一句,模仿时精准掌握唱腔转折变化。尽管我与师傅的唱腔还有差距,这样一次表演反在唱腔方面有了进步,动作表演也更加严谨。能够给他们配像,我非常自豪。将师父的戏留作珍贵资料,也为蒲剧传承作出了贡献。”冯派第四代传承人原晓蓉说。

“老唱腔与当代表演完美融合,蒲剧才能立体和生动。”贾菊兰说,蒲剧的本真在持续演变中,每个阶段都孕育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流行的剧目和唱腔不断更迭,如同时尚潮流一般,反映了对当代审美趋势的不断探索。

经过频繁接触老唱腔,在今后的蒲剧设计和音乐方面,也将运用特定的表演技巧来增强人物情感的深度和故事叙述的丰富性。“老戏最显著的特点是吐字清晰、喷口有力,听起来‘有嚼劲’,既显示出老艺人们深厚的功底,又不乏创新精神。以前蒲剧创作没有音乐设计,老艺人靠着天赋和灵性,自编自唱,每出戏的唱腔都充满个人特色。同一出戏,不同剧种有不同特点,其个性化的风格多样,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著名音乐设计程小亭说。

守正创新,继承传统,有选择性地保留精华,创作则应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程小亭说:“尽管现今的老唱腔保持了音色的纯正,但它们可能并不完全适合表达人物故事和情感。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现并解决问题,继承精华,对不足之处进行打磨提升,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音配像”从概念落地再到“开枝散叶”,蒲剧艺术院步履不停。贾菊兰说,第二阶段的工作即将开展,以收集的资料为依托,用当代的艺术审美审核和考量,拯救复排濒危剧目,挖掘复原蒲剧特技,届时将有更多年轻演员参演。蒲剧人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工程将持续推进,逐步覆盖更多蒲剧经典唱腔,为蒲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