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赵战生
今人称之帽,古人谓之冠。
在中国古代,“冠”似乎只是男子的专属,待他们长到二十岁,就会为其举行“加冠礼”。标志其已长大成人,可以自己去闯天下了。
然而并非所有经过“加冠”洗礼的男子,都能时来运转,真正戴“冠”而行。古之冠与官沾亲带故,关系亲密,称为“官帽”。只有当官为宦者,才能够堂而皇之地炫耀峨冠博带;而一般布衣草民,只能望“冠”兴叹,以麻巾束发,显示卑微的存在。
身处冠盖如云的官场宦海,处处暗流涌动,漩涡潜生,稍有不慎,难免跌入深渊,身败名裂。为了预防不测,规避风险,一些人苦苦跪拜神灵,求得一纸“护官符”:不干实事,不说实话,不恪其职,不尽其责,每遇尴尬,则以冠冕堂皇的官腔敷衍塞责,使难堪之事不了了之。
说到冠冕,意同而质异。冕者,乃天子、诸侯、大夫所戴的礼帽,高贵而神秘,故新皇即位,名曰“加冕”。明朝有个钦崎磊落的书生名唤王冕,通儒明经,尤工画梅,以“梅花屋主”自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有此清誉传世,强似庸碌无为的王侯百倍。
望子成龙,盼女为凤,似乎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而宋代大贤苏轼却念兹在兹,“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东坡先生心系家国安危,教子保国卫家的大爱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骆宾王是唐初诗家翘楚,“四杰”之一。他为长安主簿时,因言获罪,贬谪临海丞。归附徐敬业后,为徐传檄,讨伐武则天。武皇看到檄文奇崛犀利,振聋发聩,竟忘了彼乃乱党文魁,是在向朝廷叫板,犹自慨叹:“宰相安得失此人!”
秋深叶黄,蝉鸣远方。骆宾王触景生情,难耐寂寞。他以蝉自喻,欲求解脱:“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所谓“南冠”,就是南方楚人所戴的帽子。面对时局艰危,壮志难酬,他不由悲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钟鸣鼎盛,诗礼簪缨,衣冠楚楚,是那些郡望世族的出镜照。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在那侯门深似海的高墙大院里,竟有衣冠禽兽恣意妄为。正如《红楼梦》里老奴焦大所骂:“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如此这般的发奸擿(tì)伏,口无遮拦,在尊卑森严的宁国府里,只有疯癫无忌的焦大敢于如此放肆。
在《红楼梦》里,焦大是个典型的另类人物,他之所以敢于不管不顾,撕下那些衣冠楚楚者的遮羞布,是因为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
比起焦大来,春秋时伶人优孟的斗争方式则充满了戏剧艺术性。他的好朋友孙叔敖身为楚相,廉洁奉公,死无余财,其子困顿,流落街头。优孟怜悯孤子,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帽,模仿其生前言谈举止,去见楚庄王。看见“优孟衣冠”,庄王明白了一切,急忙对孙叔敖的儿子进行了封赏。
对于古代男子来说,帽子就是颜面,就是尊严,一旦在人前丢掉帽子,就显得狼狈不堪,无地自容。《韩非子》记,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后,志得意满,常常纵酒作乐。一次酒后失态,手舞足蹈,连帽子都掉到了地下。顿时群臣哗然,认为有失王者风范。
桓公酒醒后懊恼不已,三天不上朝理政。时值齐国饥荒之年,百姓缺衣少食,求告无门。国相管仲趁机请求桓公开仓赈济,解民倒悬。穷苦百姓得到实惠,不由高兴得大喊:“国君啊,你为何不再掉一次帽子呢!”
说起掉帽的故事,陶渊明的外祖父、名士孟嘉的“龙山脱帽”,可谓别开生面。时征西大将军桓温游龙山,孟嘉作为参军相随。忽然一阵风起,吹落了孟嘉的戎帽。桓令孙威作文戏之,孟从容以对,化解了难堪。对此,宋词家辛弃疾吟诵:“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三国演义》亦有“脱帽”的精彩桥段。江东猛虎孙坚的“赤帻”,是其身份的象征。一次与华雄争战,兵败急走,将“赤帻”高挂于焦柱之上,敌兵竟逡巡不敢上前。他的长子孙策,人称“小霸王”。在与太史慈对打中,掣了其背上的短戟,而慈则扯下了他的兜鍪,也就是头盔。两人谁也不肯认输,各自用枪挑着战利品,在阵前驰马炫耀。
酒真不是个好东西。它常使君王失态,乐极生悲;更容易使大臣失礼,危及自身。楚庄王平定四方叛乱,一鸣惊人。国家大定后,他兴高采烈,大宴群臣,称之为“太平宴”。酒过三巡,礼赞不绝于耳。庄王龙颜大悦,命爱妃许姬出来给大家敬酒。
这许姬是位国色天姿的绝代佳人,平时难得一见。正当她袅袅娜娜转圈儿敬酒之时,突然一阵大风刮来,烛光俱灭。黑暗中,有人趁乱摸了许姬一把,她顺势揪下了那人的帽缨,转身报告了庄王。
戏弄王妃,必死无疑。可庄王却意外下令,让所有赴宴者摸黑自行摘掉帽缨,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七年后,楚军伐郑,庄王御驾亲征。不料战事不利,陷入重围,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副将唐狡率百名勇士,拼死冲杀,终将庄王救下。
战后论功行赏,唐狡立首功而不受。庄王诧异。唐狡这才说明,自己就是当年对许姬非礼的那个人,此番浴血死战,只为将功折罪,报答国君的不杀之恩,
古代把出仕做官叫“弹冠”,告老还乡则称“挂冠”。《汉书·王吉传》记:“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良风气,弥漫开来,成了封建官场难以治愈的痼疾,甚至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规矩,冷了天下士子的心。
士林把那些靠“走门子”得官的人,戏谑为“沐猴而冠”。说他们就像穿戴了官服的猕猴,前倨后恭,奴颜毕现,令人作呕。对此,《晋书·张载传》讽刺有加,入木三分:“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
但愿天下为父母官者,恪守厥职,慎终如始,正冠立朝,清白做人,踏实干事,切莫辜负了上天眷顾、黎民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