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配像”——

蒲剧经典再度“被看见”

2024年12月19日

《四进士》剧照。(资料图片) 杨素贞——朱秀英(原声)原晓蓉(配像) 保 同——孙雨萱

“我们已经排出了一部部好戏、新戏,该怎么样能让逐渐消失在舞台上的传统蒲剧经典在新时代也被看见?”看着珍贵的蒲剧资料,蒲剧艺术院的老师们想方设法让其焕发生命力。

能否把当时的唱腔复原出来,进行抢救性整理发掘?

以“音配像”表演形式,保留戏曲名家唱腔;在镜头前,青年演员来表演,与几十年前名家的唱腔共同“演出”。这样的表演与传统曲艺双簧表演形式类似。双簧为幕后一人说或唱,前台演员只做动作,二人默契配合。“音配像”的表演,看似演员自演自唱,说唱的部分则为蒲剧名家几十年前的唱腔录音。

由蒲剧艺术研究室负责,搜集并筛选出符合“音配像”标准的素材。“第一阶段,我们更关注艺术地位较高的蒲剧名家,那些仅有音频资料而无视频的珍贵录音。”胡猛介绍,“目前选择的蒲剧经典选段,均有着一定的艺术特色。如何确定参演演员,以及如何适应经典唱腔的录音要求,呈现严丝合缝的演出,对演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在蒲剧艺术院会议室,一场慎重的讨论就此展开。一开始,“谁能配”“怎么配”“如何配好”,围绕这些问题,蒲剧艺术院“音配像”团队明确了筛选标准,根据蒲剧演员的唱腔所代表的行当、流派、艺术风格等进行筛选,经过一番深入讨论,决定在首批“音配像”唱段中以师承关系优先,由冯派嫡系弟子原晓蓉演绎《三击掌》《四进士》。在《薛猛表功》中,由演员范凯为樊小黑配像。“演过相应角色是首选,嫡传弟子的气息运用与唱腔细节处理,往往完美符合原腔。”贾菊兰说。

最终,“音配像”确定了小样的基本形式:还原老师的唱腔,由当代演员彩装演绎适应当代审美的表演。

11月15日,首批“音配像”唱腔在蒲剧艺术院剧场进行录制,此后陆续录制了蒲剧《三击掌》选段(朱秀英、王天明)、《四进士》选段(朱秀英)以及《薛刚反朝》(樊小黑)选段。

“音配像”工程是一项任务艰巨、流程复杂但意义重大的工程。从复原唱腔,到演员表演、后期录像和音轨匹配……几分钟的选段,制作前后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有的唱段所属本戏可能失传,唱段现在很少演,演出画面没有参考,演员只能重新揣摩角色的情绪、表演方式。为此,导演和演员一起研究剧本,演员、化装师共同参与整体艺术构思。

“在选择演员、学习表演、排练走位以及准备服装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唱段的来源,包括它出自哪一出戏、哪一段折子戏,都要一一进行考证。‘音配像’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地重现画面,更重要的是要让角色栩栩如生,其扮相和动作要符合人物情境。演员的口型和气息转换必须和录音版做到‘无缝对接’。只有通过字斟句酌的精细打磨,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效果。”贾菊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