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12月22日晚汇报展演之后,戏曲专家与景雪变教学团队师生合影留念。 姚小勇 摄
研讨会现场。姚小勇 摄
为进一步繁荣戏剧事业,更好地发展蒲剧艺术,深耕戏剧沃土,培养高质量戏剧人才,12月22日、23日晚,由运城学院、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景雪变工作室联合主办的景雪变教学团队“戏剧人才培养工程二十年”汇报演出,在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举办。12月23日上午,坚守艺术理想——景雪变教学团队“戏剧人才培养工程20年”汇报研讨会在运召开。来自国家、省、市级专家学者和景雪变教学团队教师、戏迷代表30余人展开深入交流,充分肯定了景雪变教学团队二十年来取得的喜人成就,并就人才培养、剧目创新、戏剧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观点切中肯綮,引人思考。本报特刊登部分专家发言摘要,敬请关注。
◆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
20载薪火相传,20年桃李满园,不仅为蒲剧培养了后备人才,也为全国戏曲院团输送了优秀人才,很了不起。这些成果里边凝聚着景雪变教学团队全体老师的心血。戏曲繁荣发展关键在人,一个在“老”人,得传帮带;一个在“新”人,需要传承发展。你们20年坚持干育人这一件事,克服了许多困难,很不容易,景雪变不仅奉献了自己的艺术青春,正当红时来办学,各位老师也把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你们干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所以,我首先要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今天我们来研讨景雪变教学团队人才培养的成果,不仅要总结他们的教学经验,更要研讨戏剧的发展和未来。守正创新,我理解应该继承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年来,戏曲界努力拼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人才,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目前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都有差距。如何用戏曲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我认为,应该创造新程式,表现新生活,以满足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关于戏曲程式的创新,我觉得应注意把握三点:第一是继承传统、打好基础。要将戏曲程式化的精华、各剧种的传统技艺、老艺术家身上的戏曲绝活原原本本学到手,为创造新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是重在建设、贵在积累。创造新程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创造新程式的研究,鼓励各院团探索和创新,并及时予以总结和表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第三是尊重规律,把握本体。要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创新不能离谱、本末不能倒置。例如,戏曲中的舞蹈要戏曲化,而不能戏曲舞蹈化。要敬畏传统,尊重传统,创新应体现出本剧种的艺术特征。我衷心希望新时代的戏曲工作者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戏曲的新程式,为表现新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王蕴明:
从我参加工作到今天已有60年,这半个多世纪,我们整个戏剧界起起伏伏,但整体是波浪式地前进。在此过程中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戏剧界出现了一批典范人物,景雪变就是其中一个。她有一个特点:从最基层出来,一步步爬到当代艺术的高峰。这样艰苦奋斗的历程、这种典范意义,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只有努力、勤奋,她才能早年成才,这就是榜样。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景雪变在黄金时代就把大量精力用来培养下一代,风华正茂时把最宝贵的心血传给孩子们,这种精神让我非常佩服。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一个优秀的老师、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看了这次展演我也特别兴奋、特别喜欢,行当齐全、演员优秀。20年的辛苦,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值得欣慰。雪变现在还年轻,希望继续为学生、为戏剧发挥光和热,这个团体将来肯定可以更上层楼。这也是我的祝愿!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
运城这块土地有那么多热爱戏剧的观众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这是戏剧的荣幸。这些都是景雪变教学团队巨大的精神来源。首先祝贺演出成功。透过演出,我看到了学生的风采,也看到了老师的付出;看到了对戏曲艺术根脉的坚守,也看到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对他们的滋养、助推,以及给他们提供的机遇。“景雪变教学团队”这个提法我觉得很好,突出了景雪变个人在蒲剧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领军作用,也突出了教师群体的作用。这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托举、齐心协力的关系,令人感动。20年戏剧人才培养工程采用一种崭新的教学和培养模式,为戏曲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示范。20年是一个漫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工作者的牺牲奉献、持之以恒、精神之可贵。景雪变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为学员定制课程,从理念到实践,都让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他们的努力和做法值得关注,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推广的空间。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姜志涛:
景雪变有三个身份,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院团管理者。这三个身份她都干得风生水起、硕果累累。作为戏曲教育家,第一我特别敬佩她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20年前,她才40出头,正是最活跃的黄金时期,可她已经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在不放弃演员表演本行的前提下,办起了教学。这20年的成果在展演中我们也看到了,学员们都已经相当成熟。第二敬佩她的担当精神和吃苦精神。2004年她刚演《山村母亲》,那时已办起青年团,确实是赤手空拳打天下,2007年《山村母亲》进一步加工,后来又打磨,最终脱胎换骨,都离不开这些精神。第三敬佩她严苛的教学态度和严肃的传承精神。孩子们一招一式那么规范,没有刻苦训练不会有这样的成果。这帮孩子很幸福,有这样严肃、认真的老师一丝不苟地要求他们,他们才能学到真本事。希望雪变的团队能继续发扬这些可贵精神,培养更多蒲剧优秀人才。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谢涛:
培养人才、挖掘人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景雪变及其教学团队给我们树了一个榜样。20多年来,景雪变一直想的是她的这群孩子。看了这次演出我很激动,也跟着孩子们流泪,我知道孩子们是有感而发的。有一批默默无闻的老师在帮着把这些孩子们推出来,所以我很感谢景雪变这个团队,20多年前,你们就有这种胸怀、眼见、格局。那时雪变还是当打之年,孩子们挣不了工资,她就把赚的钱都补给孩子们,这是一种传承。我也相信,前面有王秀兰老师及其他大家帮助过她,这都是一种传承。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戏曲目前面临一个危机,每个剧种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年轻人,而是能作为领军人物或流派代表的十分缺乏,特别需要很大的土壤或很好的平台,景雪变教学团队就提供了很好的生态培养。她是我们的榜样,做演员就是做好自己,做院团领导就是培养人才。我希望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把好的经验推广开来,助力戏曲事业越来越好。
◆戏剧评论家潘广民:
这次研讨会,是对“产教融合、院团合一”20年来持续培养蒲剧人才的回顾总结会,是推进蒲剧艺术传承创新的论证会,也是进一步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锻造、促进蒲剧艺术繁荣发展的研讨会。从2004年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招收蒲剧16班为起点和标志,景雪变教学团队20年始终坚持“带新人,走正路,出精品,兴戏剧”的战略目标,一路征尘、一路奋进、一路拼搏、一路创新,成果辉煌。从中得出的启示和特点有四个:一个崭新的创举,一批蒲剧的骨干,一缕未来的希望,一把戏曲的火种。景雪变教学团队和蒲剧院等在人才培养上的崭新创举、科学模式和突出贡献,给了我们启示:要有前瞻眼光、要有创新意识、要有争先魄力、要有团队精神。景雪变为运城戏剧的人才培养、为蒲剧剧目的丰富创新、为山西戏剧的繁荣发展、为蒲剧走出国门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戏剧评论家、剧作家王思恭:
景雪变教学团队戏剧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至今已20年,回顾走过的历程很有必要、很有意义。20年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戏剧市场萎靡、人才断档,艺校戏剧专业低迷成严峻的现实,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成为应对这些的重要转折,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景雪变勇于担当,举办蒲剧定向班,这才有了之后的一路辉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她既是组织者,又是具体实施者,大批优秀人才茁壮成长是人才工程交付的答卷。艺校多措并举,为人才工程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身怀绝技、实力雄厚、劳苦功劳的戏剧教师,让一朵朵小梅花绽放、大量人才涌现。取得骄人业绩的青年演职人员,在培养下刻苦学艺、发奋努力、脱颖而出,接过了弘扬蒲剧艺术的接力棒,为繁荣发展戏剧事业奉献着过人的青春,佳作迭出,令人欣慰。希望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运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原运城市蒲剧团团长王艺华:
雪变身上是有一种精神的,她一是取得了自己事业上的成就,二是培养了60多个“小梅花”、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这值得我学习。这几十年来,我们舞台上合作过很多次,生活中是伙伴,雪变身上有这么多的成就、辉煌、亮点,所以知道她确实有太多不容易。她要有自己的事业,还要培养人才,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在这里我向她致敬,希望雪变同志艺术之树常青。对培养出来的这批新人我也提一点希望,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把学到的东西展现给我们热爱的戏迷观众,为我们传统戏曲蒲剧的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剧作家裴军强:
景雪变老师在运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戏剧界是领军人物。提起她,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获得者等名号,可大多数人不知道,她还是一位戏剧教育家。是她倡导并成立了蒲剧本科班,20年培养了60多个“小梅花”和数以百计的优秀演员,这些孩子已成为目前蒲剧界乃至戏剧界的中坚力量和台柱子。景雪变的艺术人生就是“守正创新”的最好诠释。戏曲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懂得戏曲程式、行当要求、剧种特点,以及人物分析、角色塑造,景雪变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舞台以外,她倡设蒲剧本科班,与兄弟剧种学习交流,搞院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对蒲剧、戏曲的发展和完善。景雪变教学团队对戏剧人才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狠抓学生的基本功;有行当意识;要懂人物、会演戏;突出剧种特色,使其得以很好保留。景雪变给我们的启示是:传承通向创新,传统关乎未来。
本报记者王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