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亲爱的朋友,你见过打泥墼吗?
亲爱的朋友,你打过泥墼吗?
如果没有,那就听我给你说一说吧……
打泥墼,顾名思义,就是用泥打成的泥抹。它比用土打的胡墼大好几倍,是盘土炕的主材。
打泥墼,是农村老家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种常见的活儿。
小时候,我就经常在村头巷里的打泥墼现场跑来跑去、玩耍打闹。长大后,又跟着父亲曾打过三次泥墼。一次是1966年7月,另一次是1968年7月,还有一次是1979年7月。
这三次打泥墼,都是有缘由的。
1966年那次,是因为要给爷爷奶奶盘新炕。爷爷奶奶住的土炕虽然是解放前盘下的,但仍然完好、又没有塌陷。可由于当时生产队在麦收之后开展了一个“今年看粪堆、明年比粮堆”的积肥沤肥运动,要求10年以上的土炕都全部打掉,爷爷奶奶的土炕在必打之列。此时,担任村大队主要领导干部的父亲当然就要带头,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爷爷奶奶住的土炕打掉。打炕时,我在场,亲眼看见爷爷奶奶的眼圈都红了……
当年9月,孝顺的父亲就亲自动手,用新打的泥墼给爷爷奶奶房里盘了新的土炕。
1968年那回打泥墼,为的是次年正月要结婚。当年9月,父亲便用新打的泥墼将我结婚的新炕盘成了。
1979年打泥墼,则是因为老家扩了一座新院盖了三间新房,要盘个新炕。
这三次打泥墼,我是跟着看、跟着学和跟着干的,至今印象都很深。通过看、学、干,我从父亲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打泥墼的规律和要领,这就是“三个阶段、二十个环节和严把六关”。
何谓“三个阶段、二十个环节”?其具体内容是:
第一,准备阶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阶段一切要从早,也就是要早筹划、早动手,样样数数都检点,以做到“万事俱备”。每次打泥墼,父亲在夏收之后就忙活起来了。这个阶段有八个环节:一是定时间。就是确定在什么时候打泥墼。这个时间,一般是阳历7月中旬左右,因为此时已入小暑,气温高、雨量少,又有麦草等,是打泥墼的最佳时间。二是选场地。即优选打泥墼的场地。选场地的要求为“一平”,指的是地面要平整,不坑洼;“二瓷”,指的是地面要瓷实,不松软;“三高”,指的是地势要高,排水通畅,不积水;“四宽”,指的是场地要宽阔,不窄小。当时,我的父亲就把打泥墼的场地,选在符合上述要求的自家门口南边的碾麦场,既近,又方便,还利于干活。三是备好土。即备好打泥墼所用之土。这种土,必须是没有任何杂质和沙石的黄黏土。四是备全麦草。就是准备好三四寸长的麦草、麦秸和麦衣。五是备足草木灰。即备好一大洗脸盆正儿八经的纯净草木灰。六是备好模子。即备好硬邦、标准的模具。七是备全拍打工具。即备好石杵、棒槌、窄条木板和有角有棱的半截砖头。八是和好泥。即是将土渗透水后,加上短麦草和麦秸反复用铁锨和、用脚踩,像揉面一样使其有拉力、有筋道。
第二,拍打阶段。“一行胜千言,实干论输赢”。这个阶段,父亲把它称作是“实打实”阶段。它有十个环节:一是摆放模子。即是在选好的场地,把模子放平、放正,不能一边高一边低,更不能歪歪扭扭。二是撒麦衣。就是给模子内的地面撒一层较厚的、匀称的麦衣,以利挪启泥墼。三是撒草木灰。即给模子内径四边撒上草木灰,以利模子与泥墼分离。四是抹泥墼。就是一人用铁锨将和好的泥一锨一锨往模子里倒,一人用泥抹边摊、边按、边抹,以做到实在、无缝、达标准、面边光。五是清理模子。每抹完一块泥墼,就要将整个模子用泥抹彻底刮一遍,尤其是内径四边和上面四边更须刮干净,以使泥墼毛坯四边平光。六是严实覆盖。即用麦衣先撒一层,然后再用麦秸对刚打下的泥墼进行覆盖,约需两三天时间,以防曝晒和裂缝,必须让其慢慢阴干。七是拍打泥墼。泥墼凝固好了,表面也不沾手了,就要进行拍打。拍打约需两三次。八是精心护理。即使是对拍打好的泥墼仍要覆盖较厚的麦秸,以防裂缝。同时,还要备好雨具,以防雨水侵蚀。此举约需三四天。九是平行挪位。泥墼阴干七八成时,用模子将泥墼套紧平移到另一个地方。移后,再覆盖上麦秸。这样做,是为了加快泥墼阴干的速度。十是起揭泥墼。挪位约两三天后,就将泥墼起揭起来,然后再按照丁字形状一块一块靠住斜立。这样做,是为了通风透光干得快。这样的立晒过程,也需两三天时间。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说明,每次打泥墼,父亲都要多打一两块,为的是应急防意外。
这一系列流程下来一般约需十天到半个月。但,最终还要由天气好坏和温度高低来决定。
第三,寄存阶段。“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泥墼打好了,干透了,但绝不能万事大吉。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心血东流。这就要求,必须及时把泥墼抬运家中,寄存到合适的地方。这个阶段有两个环节。一是抬运。即用人抬或拉运的方式将泥墼转到家里。用人抬,是两个人用木杠子一次抬一块。抬时,泥墼要用粗麻绳搂住垫烂鞋的底部立着抬,后面的人还要用一只手护着防止摇摆。用小平车运,每次可运两三块,但要将泥墼斜靠在小平车一侧车帮上,在专人的护送下,平平稳稳往回运。这两种方式,父亲都用过,第一、二次是用人抬,第三次则是用小平车运了。二是寄放。须寄放到安全、避雨、通风的地方。抬运到家后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父亲早就收拾好偏院的柴房,并在地上摆好了两排等高的砖头。放时是有讲究的,一要靠墙斜着放,二要放在砖头上,三要在泥墼之间夹上几根禾秆。这样做,父亲说是为了不怕倒、不怕压、不怕潮,也利于通风透气。
寄存泥墼过程中,父亲是十分小心和细心的,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每一个角、每一条棱。
何谓“严把六关”?其具体内容是:
一是严把材料关。父亲曾说:“材料是泥墼的生命。”因此,他对打泥墼的各种材料都很上心,特别是对“土”这一主要材料最为上心。我们村的土,有碱土,有沙土,有垆土,有黄黏土。经过比较,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黄黏土,而且是纯纯正正的、无任何杂质的黄黏土。选好后,无论路程有多远,他都用扁担一担一担挑回并堆成长方形的堆子。第三次打泥墼时,家里有了小平车,父亲才不用扁担担土了。
二是,严把模子关。泥墼标准不标准,关键看模子。因此,父亲从不借用别人的模子,而是用硬杂木自制。我记得,那时他是用家里一块干透了的槐木板做了一副模子。解板时,还是我和他拉的锯。模子的尺寸长2.1尺,宽2尺,高1.5寸;四边木框宽度为1.2寸。模子四边都是活的连结,其中一个角是可以打开的。当时,我不解地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不借个模子,而要下苦自己做呢?”父亲笑着说:“用自己做下的放心!”
三是严把和泥关。和泥,关系到泥墼的质量。泥和得好,打下的泥墼就结实耐用;泥和得不好,打下的泥墼就容易破损。父亲和泥往往需三步:头一步是在长方形的土堆上面先打几个小畦,然后用水慢慢渗灌。渗土的水不能用巷西头的咸水,而是要用从500多米以外村北龙王庙井里担的甜水。第二步是待土渗透后,将麦草撒进去,将湿土不停加进去,用铁锨翻和。经过“翻和——加麦草——加湿土——再翻和”的循环往复,整个渗土就算和完了,这叫用锨和泥。对于这种方式,父亲是不满足的,他还要用脚踩。踩泥时,他把裤腿挽得很高,让我用铁锨将和的泥一锨一锨倒腾到另一个地方,倒一层他踩一层。如果麦草少,就再加些;如果泥硬,就加点水。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踩,直到将原用锨和的泥踩完。踩完第一遍,父亲还要踩第二遍。踩第二遍时,仍然要将泥一锨一锨倒腾回原地,倒一层泥,踩一层,直至将第一遍踩的泥踩完。接着,还要将泥倒腾着再踩第三遍。
经过用锨和泥,用脚三遍踩、三遍倒腾,父亲才认为“泥和到位了”。此时,泥是和好了,但我的父亲却成了个汗流浃背的“泥人”了!
第三步是凝结。泥和好后,不能立即用,而是用铁锨折成圆锥形且抹光,让泥凝结,用村民的话说叫“醒一醒”(方言念xiù),以增强泥的塑性和韧性。
四是严把抹泥墼关。抹泥墼是打泥墼的基础。抹时,父亲让我用锨将和好的泥一锨一锨往模子里倒,父亲则用泥抹一一摊开并狠狠地按一按。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用铁锨铲泥时,要先把泥翻个个儿,用锨“扎一扎”(方言zā);“扎”完后,再翻个个,用锨“扎一扎”(方言zā)。之后,再把泥往模子里倒。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强泥的韧劲。另一个是摊泥时,四边泥的高度必须高出模子约2寸;从四边到泥墼中心必须慢慢凸起来,比边上的高度再高约半寸。这样做,是为泥的收缩留下余地,为拍打泥墼留下空间。抹完后,还要用泥抹将四边和面部齐齐收一收,以达到光亮齐整效果。
五是严把拍打关。拍打,决定泥墼的强度结实程度。怎样拍打呢?拍打的方式是:或是用石杵子打,或是用棒槌捶,或是用窄条木板拍。父亲拍打时,是三种工具交叉使用。拍打的顺序是,先四边再中间,接着再由中间到四边,连续反复数次。拍打泥墼的标准为,厚度要达到1.6寸,中间凸起的高度要达到2.1寸,且面光而瓷实。拍打时,尤其要注意四角的拍打。拍打四角,我往往用的是半截砖头。拍打泥墼的响声,是有节奏的,是很好听的,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六是严把护理关。“会打不会护,不如家中坐。”对于拍打成的泥墼,要像看守银壶一样看守它,仍需要覆盖较厚的麦秸防曝晒、防裂缝,仍需要备好防雨器物。护理的过程,也是阴干晾干的过程。在这个时间段,父亲是高度警觉的,每天都要看几次,有时端着饭碗也要看一看。
“关老爷是出五关斩六将,咱是把‘六关’保质量。”父亲这句话虽然朴实,却说出了严把“六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阶段”“二十个环节”和“严把六关”的苦斗,泥墼终于打成了!这时巷里人都跑来看,这个说:“这泥墼打得结实,真美!”那个说:“还是徐头(对父亲的称呼)打得好,是咱巷头一份!”……
有一天,我问父亲:“打泥墼的真经到底是什么?”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打的是人品。”对于这句话,我想了又想,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品决定‘作品’。”既然如此,那么老父亲三次打成的泥墼这个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岂不是他“吃苦耐劳、认真扎实、争强好胜、精益求精”优良品质的体现和结晶吗?
人常说:“汗水是金。”三次打泥墼的实践,不仅使我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而且让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许多。这些难得的“无价之宝”,成了我之后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亲爱的朋友,当你听完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呢?
你一定会说:“打泥墼这个活,没想到程序就那么多,就那么费时、费心、费力,真是太不容易了!”是的,打泥墼虽是个粗活,可却也是个细活,是一环套一环的,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的。如果不按程序走,功夫下不到,也是根本打不成的。
你一定会说:“可惜今天再也看不到打泥墼这个有意思的活了!”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打泥墼这个活儿早已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了,可它的历史作用仍在,深刻影响仍在,美好记忆仍在,且不时闪耀着朴实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