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故乡

—韵荷散文集《奔跑的村庄》序

2025年03月13日

《奔跑的村庄》书影(资料图片)

■杨星让

第一次读韵荷的散文,便被吸引住了,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韵荷是一家文学平台的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因为平台上的文章基本都是她认真筛选的,她是这家平台的具体操作者。

韵荷的散文很抓人,一看就放不下。比如,她写的《我们仨》,语言俏皮幽默,文字灵动通透,把姊妹间那种浓浓的亲情诉诸笔端,读来甘之如饴。因为喜欢她的文字,从此开始关注这个作者,她的作品每篇必看,并转发到别的群里和大家分享。韵荷的第一本散文集《遇见自己》出版发行后,她惠赠我一册,我自是高兴。仔细阅读后,我得出一个结论:韵荷是一位比较成熟的作家,她的散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用看她文章的署名,一读便知是她的作品。文章能够达到这个水平,自然是成熟的标志。

和韵荷熟识后,感觉她是一个很有个性和主见的人。去年,她退出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平台后,华丽转身,全身心投入自由写作之中,颇有些特立独行仗剑行走江湖的女侠风采,只是她的手中是一支笔,携笔而独步天下,成为一名职业写作者。她的写作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那种传统散文的风格,而是像时下很多博客上的文章,短小精干。这可能和她的发布渠道有关,不在文学平台上发布,而是在自己的抖音上发表作品。抖音对文章字数有限制,因此,韵荷的文章短小了许多,几百字,基本不超过一千字。她的抖音作品更新很快,几乎每天推新,其中有几十篇的阅读量竟达到百万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粉丝的评论更是赞声一片。她的粉丝很多,形成了自己的粉丝群体,我也是其中之一。她的抖音作品我刷到必读,觉得很有意趣,她尤其擅长人物刻画,寥寥几笔,如临其境,令人深思。她的文章颇具烟火气息,语言看似朴素平淡,但每个文字都饱蘸情感,共情力极强。但是怎么归类她的作品呢,让人为难。说是博文,博文没有她的文章那么深邃的意境,还是在散文的范畴。既然小说的分类有长篇、中篇、短篇,甚至于还有微型小说,那么,韵荷的散文是否也可以称为“微型散文”?

韵荷每日一篇,持之以恒,不到一年时间,便积累了几百篇文章,付出的辛苦非常人所及。她从中精选了一部分,准备出版第二本散文集,书名叫《奔跑的村庄》,这是她第二本书里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作为书名,挺好。韵荷的父母至今还住在自己的老屋里,继续耕种着自己的那几亩土地,在泥土里讨生活。韵荷时不时回家探望父母,感知着乡村的变化和父母的不易。她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或悲或喜,都是浓浓的乡愁。她像是一位画家,或浓墨重彩,或素描小品,描摹出一幅幅乡村美丽的风景或人世变换。一篇篇文章像是一帧帧图画,排列在一起,就像是一本乡村连环画,让多少读者流连惊叹。

看得出来,韵荷是深爱着故乡的。她的每一篇写乡村的抖文,或人或物,或花或草,几乎每一个句子中都有风声,每一段故事中都有风声。相信村庄里那些走失的灵魂,一定会在她文字的风声中重新回来,那些走远到另一世的人,也会在她文字的深情中再度鲜活。韵荷说,她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听不到世界的任何嘈杂之声了,心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我从韵荷的文章中知晓,她曾是一所职业中学写作班的学生。当年,我在报社当编辑时曾与这个写作班有过交集,后来也一直比较关注。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只要是从这所职中写作班走出来的学生,不论后来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仍然在这块文学园地里努力耕耘。写作,成为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和执着,这批人无一例外。他们这批人,现在年龄大都在四五十岁,正值盛年。他们的写作热情高涨,创作势头强劲,收获丰硕。正是有了这群人的坚守,才撑起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学殿堂,成为我们文学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韵荷的样书出来后,曾邀请我们几个人小聚,让大家提提意见和建议。其间,韵荷邀我给该书写个序,我有自知之明,水平有限,害怕因了自己的序言而拉低了这本书的质量和档次,所以不敢贸然应允。但是文章还是要写的,权当是为韵荷的新书来壮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