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蔚 事业兴 城市活

——河津市以人才集聚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03月18日

本报记者 付 炎 通讯员 史甜甜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河津市立足工业发展实际,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创新实施“良才津用”人才集聚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引”

营造“招贤纳士”新环境

河津市实施“项目引才”行动,围绕“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和“235”产业转型矩阵项目需求,精准引进人才730余名,切实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落地市校合作项目,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龙门实验学校,有效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实施“产业揽才”行动,参加“人到山西好风光”东北宣介活动,举办4场子活动,进一步提升河津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选择河津;在“运城人才周”活动中,邀请20余名博士对碳基新材料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引进中国陶瓷协会、清华大学等团队高标准设计河津窑(灰陶琉璃)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等,赋能专业镇建设;围绕高精尖产业技术需求,柔性引进高端人才35名,并与多家高校院所常态化合作,为地方企业做好动态人才储备。实施“青鸟归巢”行动,通过“人才强企”“天使健康”“园丁兴教”“党建聚才”4项引才计划,引进优秀青年人才636名,接收550余名高校生实习、支教,发放实习补贴等76万元,对青年人才吸附力明显增强。

聚焦“育”

搭建“育才造士”新平台

河津市持续扩充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运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等模式,培育创新平台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36个,去年新培育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培育省级中试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实现创新平台连年增长。持续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以“智汇河津”高端论坛为牵引,集聚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邀请4名全国知名院士参加“智汇山西”院士专家论坛,并在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举办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论坛、中国钢铁流通促进大会,搭建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交流合作的桥梁。持续壮大本土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外来引进”和“本土培育”双轨并进,聘请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开展专题授课;河津经开区与阳光集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阳光学院”;通过举办乡村治理培训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新增技能人才1110人,有效壮大了本土人才队伍。

聚焦“用”

开辟“良才津用”新赛道

河津市推行科技项目“产才融合”,围绕“卡脖子”难题和生产工艺迭代升级,汇聚国内一流人才,助力当地焦化、钢铁先进产能达到100%,铝精深加工产业产值增长36%;通过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河津工作站,打造多元人才集聚平台。组织紧缺人才“同场赛马”,对标先进地区一流产业,推行“揭榜挂帅”、以赛选才,6家企业聘用高精尖人才为“科技副总”,提升人才竞争力。同时,聘任省科技博士团成员为河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在企业转型升级、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发挥作用。鼓励在外人才“金凤还巢”,坚持“双招双引”双同步,发挥河津籍在外人才的人脉、资源优势,开展“乡情招商”,引导在外人才反哺家乡。

聚焦“留”

提供“双向奔赴”新礼遇

河津市一方面用政策激励“留”,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对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十方面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奖励474万元。另一方面用倾心服务“留”,通过发放人才“一卡通”,给予引进人才80项优惠政策,并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高标准打造103套人才公寓;通过发放人才津补贴、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开展国情研修,增强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还积极用情感暖心“留”,通过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舒心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