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一觉醒来,天还没有完全亮。我习惯性地从床头抓起手机,睡眼蒙眬地扫了一眼微信朋友圈。新信息还真不少,令人目眩神迷的那种。
在我的手机上,与文学有关的微信群最多。河之东论坛、枣花报文学社、稷山世纪文学、南风乐家、夕阳红乐园、悦茗坊茶文化之家等都是我最喜爱的文学群。进入河之东论坛群,梁孟华新作《我托春天 寄给远方的思念》赫然入目,大气磅礴,诗意盎然,让人回味无穷。稷山世纪文学,冯建国的《七彩盐湖面面观》、冯民选的《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网名梅引雪深的《听雪落下的声音》,为文友们送上丰富的视觉“盛宴”。枣花报文学社群,不仅有郑天虎推荐的《人民日报》极品散文《“不死”的首》《最喜欢去的地方仍是书店》,还有段连生的闪小说《唢呐王的春秋梦》、崔泽庆的顺口溜《谈水说河再道江》,王过关的《今日我值日》对联讲座,当然还有我发表在《山西晚报》的散文《“骑”乐无穷》,都得到了文友们送上的祝贺与点赞。
最让我快乐的是,今年年初我写的小小说《本性》参加全国文学创作大赛获得优秀奖,我第一时间拿出在各群“晒”,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留言索要原文,说想学习一下。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底子,兴许是咱运气好,碰着了吧。
微信群朋友圈是快乐的“大家庭”,朋友圈里不论早晚都有人发微信,虽然大部分人我们并不相识,但天生喜好文学的“纽带”,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每天群内发的文学作品,我是每条都看,有时兴奋起来还会留言点赞。王建文的《稷山四季》、彭荣瓜的《念春》、杨爱兰的《野菜极品面面蒿》、杨晓因的《稷山话,稷山人的温暖三题》、黄志峰的《冬至之光》、王月芳的《馋人的烤馍片儿》,篇篇精彩,各有千秋,我与文友们都送上祝贺,为他们“加油打气”。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和一些原来并不相识的人慢慢熟悉起来,彼此信任成了真正的朋友。互加微信后,在一起谈文学创作,谈家庭琐事,把心情摊在阳光下,让对方“审视”。我们以报搭桥、以书传情,郭云良捎来一本自己写的《远去的故乡》,我送一份《稷山报》回报;段连生送我《稷山晋商故事》《银龄向党绽芳华》《稷山文艺》三本书,我送他一本《飞云》杂志答谢;郑天虎、杜水源先后分别送书《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和《玉壁秋风》,我无书回赠,仅以书评聊表寸心。
要说微信朋友圈最热闹的时候,还得数春节前后。枣花群晒出了杀年猪、贴年画、蒸年馍和放爆竹的热闹画面,枣园杂谈群晒出了楹联高手们编写的对联,家乡群发出肉架子上挂着新鲜猪头,集市上白菜、土豆、长豆角、红萝卜应有尽有的小视频。家乡群里的年味尽管有些土气,但土色土香,原汁原味。看到它,就好像回到了家中,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炊烟般升起的年味中。朋友圈内“蛇年新春,愿你的智慧灵动如蛇,生活处处显神通”“灵蛇献瑞,伴你岁岁平安,笑口常开”等祝福语,无不舒心贴心,甜蜜温馨。
相信每个人都热爱生活,都在捕捉生活点滴,尤其是那些有趣味有乐子的,都希望在朋友圈分享。因为有微信朋友圈,生活才丰富多彩。
闲暇之余刷刷微信朋友圈,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把自己的朋友圈,变成一个互相学习、丰富自己、激励他人的高雅平台,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