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节也有黄金周

2021年02月09日

▲古人春节看灯展

春节快到了,最让人开心和期待的除了年终奖,恐怕就是假期了。那么,古代人遇上诸如春节这样的大日子,是如何放假的?

秦汉:休假制度初具雏形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大一统、开启了诸多先河的封建王朝,秦朝却没有法定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请假,经皇帝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正式的休假制度一直到西汉时才出现。西汉时,主要的假期是“周末假”。

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归谒亲。”意思就是官员每上五天班可以休息一天,这一天被称作“休沐”。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才可以洗浴更衣,回家团圆,打扫卫生或走亲访友,所以这种休假制度也被称作“五日休”。

汉朝官员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冬至、夏至、春节等。此外,遇到特别的事情,官员可告假,告假又分为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可带职休假,但不得归家;赐告则是因为生病给予的假。汉制规定,凡请假三个月就要被免官,只有经赐告者才可延长假期而不会被免官。

宋朝:假日比唐朝还多

根据史料,宋朝的假日很多。《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也就是说,对宋朝的公务人员来说,光是各种法定假和节令假,就多达68天。

宋朝的节日休假制度更加完善,不但保留了唐朝以来元日(即现在的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的规定,公务人员到了年终还有“封印”假期。那时候的各级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务,公务人员回家过年省亲,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而这种省亲假,是不包括在上面说到的68天假期中的。

除了官吏以外,宋朝的休假制度也考虑到了受官方制度管制的下层民众,如服役工匠等群体。只是他们的假期没有官吏宽裕,只能在元日、寒食、冬至和腊日各休一日。

明清:假日缩减了不少

明朝的休假制度与宋朝相比,天数有了明显的减少。据《古今事务考》中记载:“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相比唐宋时期是个节就要放假的情况,明朝的法定节假日显然缩减了不少,就连官员的封印假,也缩减到了4天,从除夕夜至新年正月初三,便得重新“开印”了。总的算起来,明朝官员的休假天数,差不多要比宋朝少了一半。

清朝前期基本沿袭了明朝的休假制度,总的放假天数没有太大变化。不过到了清朝,公务人员的“黄金月”又回来了,因为冬至、元旦、元宵三个假期又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前后也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每至“封印”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假日制度影响,清朝的例假由原来的每月3天旬休,变为了星期日休假制,并一直沿袭至今。

(《浙江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