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使用

5种做法失效 7种情况必须扔掉

2021年02月10日

通常情况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超过4小时,不可重新使用。

5种做法让口罩“失效”

1.口罩拉到下巴。脖子和下巴是病毒暴露区域,将口罩拉到下巴,口罩内层会受到污染,将口罩戴回口鼻时,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2.口罩和脸之间留有缝隙。有实验表明,口罩未完全贴合面部,会严重降低口罩过滤作用,口罩外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能从缝隙进入口罩内侧。正确做法:戴口罩时按一按鼻子,贴合整个脸部。

3.摘口罩时碰到口罩外侧。口罩能阻挡飞沫,用手直接从外摘下,手可能会被口罩外侧污染,如果忘记洗手,去摸鼻子、揉眼睛,病毒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人体。正确方法:通过挂绳取下,摘完口罩要洗手,没有洗手条件时最好先不摘口罩。

4.口罩戴反。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般有三层,外层阻水,中层阻隔微粒,内层吸湿,如果口罩戴反,阻水的外层朝内。呼出的水蒸气无法透过,戴一会儿口罩湿了,就丧失了阻挡作用。

5.口罩用酒精喷洒。口罩能防挡病毒,是因为病毒会伴随液体飞沫形成小颗粒,附在口罩上。用酒精喷洒口罩表面,酒精挥发时会将里面的水分一起带走,再使用时,被分离出来的病毒有可能被吸入。

7种情况口罩必须扔掉

在高危场合或与病人接触时使用的口罩必须丢弃;日常生活中,在人员分散场所佩戴后,可将口罩摘下,置于通风环境自然晾干后继续使用。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扔掉:口罩受潮、有异味、呼吸阻力明显增加、有破损或损坏、与面部无法密合、受污染(如染有血渍或飞沫等异物时)、曾使用于隔离病房或与病患接触。(《生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