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蜜采自枣花深处

——读《行走稷山》《沧桑稷山》有感

2021年03月05日

□卢静

一轮旭日欲喷薄时,我伫立于河东沃野上,聆听九曲黄河的隐隐涛声,遥望汾水像一条温暖的绸带,自北向南贯穿三晋奔涌汇来。而稷王山,就在晋南的峨嵋台地上拔起,拥有着难以描摹的庄严、恢宏气势。这是我脑海中常浮现的一幅画面。

于是,当我看到《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团结出版社)和《沧桑稷山: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封面时,满天霞光下的巍巍山影与宝塔雄姿,令我心下怦然一动。

《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由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骏虎作序。李主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这部作品,不由得惊叹一个基层县份的文脉完整与结构合理,竟涌现出如此多乡土作家。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在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故里稷山,第一次见到如此绵密肥沃的黄土地,连酸枣树都能养得粗壮,赞叹不已的李主席说,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养育出数不胜数的文学人才,是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从耄耋老人到“80后”新秀,书中所有作品都是围绕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来写的,不乏精彩篇章,大都是接地气、有生活的珍贵文字。

从华夏农耕文明渊源的角度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沧桑稷山: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作品集》的成书,具有特别意义。稷山文联主办的《枣花报》曾先后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征文活动,广大文学爱好者怀着真挚的情感,纷纷从吃水、传奇“粮人”、嫁妆、戏匣子等一桩桩身边的小事着手书写家乡,流露心曲,凝聚智慧,拾笔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其中耐人回味的精品汇集成本书,由运城市政协副主席、稷山县委原书记廉广锋作序。春耕既早,秋果香远,足见稷山文学工作者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热情。

山西省作协会员、《枣花》报主编、稷山文联原主席郑天虎,为编撰这两本书,付出诸多心血。郑主席对家乡后稷故里饱含深情,我早已领略一二。记得几年前,我曾给《映像》杂志写过一篇《青龙寺观壁画》,郑主席看到后热情询问,并立即转发到《枣花》报上。这篇小文也被编入《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化为深厚黄土地犁尖上的一朵浪花。去年冬天,山西女作协组织采风,郑主席又立刻约了家乡英雄事迹的稿子,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想见,当《沧桑稷山》《行走稷山》书成时,郑主席一定翻了又翻,视线似犁铧深耕。事实上,作为稷山文坛的领路人,郑主席日复一日,满怀一腔热忱,带领大家砥砺前行。在稷山深厚积淀的历史土壤中梳理寻访,在农家小院里关注种子与烟火,在朴实的枣花下,聆听浓厚乡音里的红色故事……作家们挥洒汗水,笔耕不辍,成绩斐然。

除稷山县作者外,这两本书还收存了运城市作协主席李云峰等人描写稷山的作品。

甘蜜采自枣花深处。文脉悠长的稷王山下,深植于泥土的文字,以多样风格摇曳生姿,展示着一方土地的醇厚馨香。这两本书的问世,有力地激发了稷山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汇聚起了广大读者建功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失为传播正能量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