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九庙”中的一文一武

2021年11月15日

▲府学胡同文丞相祠 (资料图)

▲汉寿亭侯庙旧照 (资料图)

□杨征 辛智慧

《明史》卷五十有一段文字,记录了明代北京城里几座享有国家级祭祀待遇的庙宇,共有九座,因此也有“京师九庙”之称。《明史》中记载的这九座分别是:真武庙,东岳泰山庙,都城隍庙,汉寿亭侯关公庙,京都太仓神庙,司马、马祖、先牧神庙,宋文丞相祠,洪恩灵济宫,大兴隆寺。其中,“东岳、都城隍用太牢,五庙用少牢,真武、灵济宫素羞。”在历史的变迁中,有些庙宇幸运地保留到了今天,而有些则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仅留存下一些地名或传说。

永乐皇帝对于北京城的规划,除了中轴线以外,还以奉天殿为中心,构建了其他几条重要的轴线。其中有一条以奉天殿为原点,经由文楼(今体仁阁)至文华殿,再到崇文门的“文脉”和经由武楼(今弘义阁)至武英殿,再到宣武门的“武脉”。相应的,在都城的东侧和西侧,永乐帝也在九庙的祭祀名单中分别增添了以“文”和“武”为主题的元素。城东侧为始建于洪武九年的文丞相祠,西侧则为同样始建于洪武年间的汉寿亭侯庙,即关帝庙。

文丞相祠堂位于顺天府府学旁,这里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英勇就义的地点。据史载,文天祥英勇就义后,元大都出现了罕见的极端天气,“风沙昼晦,宫中皆秉烛行”,这吓坏了元朝统治者,大臣们认为这是文天祥显灵了,因此元世祖忽必烈特意咨询了张天师,张天师建议马上给文天祥进行追谥。

在加封了一大堆头衔并且专门制作了文天祥的牌位后,忽必烈又下令在他就义的地方祭祀。但仪式刚刚开始,牌位便被旋风卷到了半空,并且空中还响起了闷雷,与此同时,大风沙再次降临大都。忽必烈认为这是文天祥的英灵根本不承认元朝政府给他的封号,因此,便命人将牌位上原有的封号改为“宋少保右丞相信国公”,改好之后天空才放晴。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将对文天祥的祭祀提升到了“国家级”的高度。文丞相祠历经数百年,至今保存完好,其规模不算大,主体建筑包括大门、二门和享堂,院子里还有据传为文天祥亲手植下的枣树一株。如今,整个祠堂和西侧经过整修和复建的顺天府府学、文庙一起,构成了府学胡同里颇具特色的一道人文景观。

说起关帝庙,在老北京城中可谓是“数不清”。但如果从其中选择一座最能代表明代官方的关帝庙,那就首推当年位于北海北侧、贤良祠东侧的“汉寿亭侯庙”。这座庙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汉寿亭侯是关羽的封号,因此汉寿亭侯庙即关帝庙的官方称呼,在民间也被称为“白马关帝庙”。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再次提高了该庙宇的地位。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每月的“朔望”均遣官祭祀,而作为一处都城内祭祀关公的最高规格建筑,这座关帝庙也具备着其他关帝庙所不具备的布局。

进入庙门,是单檐歇山顶的“马僮殿”三间,这座大殿也作为庙宇的二道门使用。进门后便是一左一右两座碑亭,碑亭北侧便是三开间且带三间抱厦的关帝殿,值得一提的是,关帝殿内的藻井异常精美,曾完好保存到民国时期,后不知去向。大殿两侧是东西配殿,其中东配殿南侧有一座焚帛炉,两座配殿的北侧各有斋室三间。庙宇中的正殿和各个门庑均覆绿色琉璃瓦,其余为布瓦。可惜的是,191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将原醇亲王祠堂改建为新的关岳庙(祭祀关羽和岳飞),从此地安门附近的这处关帝庙便逐渐颓败了,汉寿亭侯庙如今已没有任何踪迹可寻。

明代成化年间,为了和关帝庙相对应,还在北京城东部特意兴建了文昌帝君庙(位于今东城区帽儿胡同),这样就真正形成了文武二神辅弼京城的格局了。

文昌帝君庙总体格局保存较好,如今已经开始腾退,期待有一天,它能以全新的面貌示人。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