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疫”而战的“铠甲勇士”

——走进市中心医院PCR方舱实验室

2022年01月26日

▲每一项操作,都需要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进行。

▲转运核酸样本

▲核对信息

▲忙碌的方舱实验室

不让疫情防控有任何死角,需要一支最忠诚的力量。

在市中心医院西南角,一排看上去跟建筑工地上的板房并无二致的白色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地面上。只有外墙上的“运城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字样以及进出人员的匆匆脚步,才让人感到有些不同。

“铠甲勇士” 直面病毒

“外观虽然不显眼,但它是严格按照国家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相关规定设计,以标准集装箱体的形式建设的,于2021年1月23日通过省卫健委现场技术审核。”运城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运城市中心医院PCR方舱实验室(以下统称“实验室”)负责人谢亚荣说。

从实验室投入使用以来,谢亚荣及其团队就几乎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2021年12月23日,我市稷山发现一例无症状感染者;2022年1月5日,高铁永济北站出站口闸机环境采样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稷山、新绛、永济开展了全民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负压环境、三级防护,每班每天“全副武装”地在密闭空间内至少工作6小时,最高日检测量1.5万管核酸标本……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严苛的工作环境,让在这里工作的白衣天使变成了直面病毒的“铠甲勇士”。

陈丽君是我市河津人,2020年8月,他刚刚加入市中心医院检验科。2021年1月23日,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他作为第一批工作人员加入,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对于实验室的“累”,他有着自己的体会。从标本接收核对、外包装消毒、核酸提取到基因扩增,再到最终结果发布,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步骤。其中,有些步骤需要“纯手工”操作。“最费劲的就是压合八连管的盖子”。

一个扩增板上面,排列着8×12共计96个小管子。按照工作流程,需要将提取出来的核酸与提前配置好的反应体系注入八连管中,再将黄豆大小的盖子全部压紧,放入PCR仪器中检测。“有多少管样本,就要压合多少个盖子。仅这一操作,每个人每天就要重复上千次。经常是一个班次下来,大拇指都快失去知觉了。”陈丽君说。

实验室共分为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区3个区域,26岁的宋晓波主要在工作压力最大的样本制备区和扩增区工作。作为流水线上的一员,一份核酸样本在他的手里要完成多道工序。安全、快速、准确,是他在自己心里立下的六字箴言。

每次投入工作之前,他都需要做好三级防护,先消毒,戴好N95医用口罩、帽子,再穿上防护服、戴上医用无粉手套,以及护目镜、鞋套,“全副武装”后才能开始实验检测流程。

“穿上防护服后,由于防护服密不透风,身体散发的热量全部聚集在防护服内。每个班次结束后,里面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但是一想到我们的一点点付出就可以为全市的疫情防控作出一点贡献,那都是值得的。”宋晓波说,一轮检测下来,整个人都精疲力尽。

众志成城 守护生命

采访中,陈丽君、宋晓波都提到,从最初面对第一例样本时本能的紧张兴奋,到现在面对大规模核酸筛查时的处变不惊,支撑他们一直坚守在战斗一线的,除了守护生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外,就是那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情谊。

据了解,从实验室建成至今,市中心医院检验科30人全员轮岗,确保战“疫”来临时,可全员上阵。平时,由常艳军、赵亚坤、陈丽君、宋晓波、黄小龙、占帅华、王璐、肖奕晨、李一飞等组成主力军,主要负责舱内操作,剩余人员参与一些辅助性工作。而在稷山疫情发生后,核酸检测压力剧增,科室仅保留值班人员,剩下人员全部投入核酸检测中。“我们医院输血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药学部、体检中心等医技科室的同事主动请缨,还有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卫校附属医院、市同德医院的‘战友’也积极加入,大家默契配合、无私奉献。虽然实验室的工作,是在不被大家看到的地方,但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直面病毒,与病毒近距离鏖战,用自己的力量为疫情防控精准实施筑起坚实防线。”谢亚荣说。

记者 王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