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7日
□张宏伟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想到了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带有“制冷设备”的房屋。
在先秦,窟室是最流行的“避暑房”。所谓“窟”,字面意思是洞穴,实际上就是“地下室”,当然比地下室讲究。窟室是贵族阶层夏季流行的“娱乐空间”。《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大概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窟室,晚上在内饮酒取乐。
唐代夏季避暑的建筑叫“含凉殿”,是皇帝后妃的寝殿,所谓“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先进到可以通过机械装置实现。有靠水能驱动的“水激扇车”,就像现代的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宫殿的四檐装有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极佳。到了宋代,夏日“避暑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不仅可以降温,还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可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除了皇室,古代民间也有防暑降温的“土办法”。比较常见的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凿有小孔的盖子盖妥,便有冷气从下面冒上来。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这种“土制空调”,如安徽皖南古民居等。挖“空调井”仅是一种局部降温的办法,最直接的是建低温“空调房”,古代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建造类似于先秦“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地部》所记分析,“土室”冬夏两用,属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