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6日
□郑钢
情绪表达是家庭沟通的关键
说实在的,要父母从来没有负面的情绪,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当负面情绪冒泡的时候,如何正确地面对、调节和把握。
在孩子面前,父母情绪通常有三种表达模式:压抑模式、爆炸模式、谈论模式。
压抑模式,便是极力隐藏情绪的外在迹象,“喜怒不行于色”,不把任何情绪,如恼怒表现在脸上。不幸的是,这并不奏效——尽管你努力掩饰,孩子还是能察觉到你的痛苦,也感到有压力。最近研究还发现,当父母感受到负面情绪如愤怒或怨恨而对孩子隐瞒时,通常对孩子的需求反应迟钝,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体验感也较差。
爆炸模式,即父母“不受控制地”表达愤怒和悲伤,大喊大叫,砸东西,责怪别人“让我生气了”,是另一个极端。高强度情绪下的家庭,事情通常会无法得以解决,有时反而将事情推向深渊。
第三种情况是谈论模式,公开谈论看法或情绪,特别是情绪的原因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比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你应该说:“我有点小小的失望,这成绩不是你应有的水平,我相信你也会这么认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家长并没有掩饰情绪,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平和且共情的方式,与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使得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并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情况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和如何应对情绪的机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情绪得到安全而恰当地表达,这对孩子今后的社交情绪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生气、沮丧或焦虑,是塑造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的绝佳机会,因此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以这种健康、适应的方式与他们分享你的感受,会帮助孩子了解,有时糟糕的情绪是正常的,并且能够和孩子建立更加牢固和温暖的关系。
对父母来说,做好情绪管理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需要持续学习。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内心,懂得自我反思,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学家布雷克特,致力于研究让“每个人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其著作《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提到,我们需要通过情绪来弄清楚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给予自己和孩子“情绪许可”,不要总是压抑自己和孩子的感受,而要勇于承认、勇于接纳。
布雷克特所说的“情绪许可”并不是单方面的,更像是一种合作,要像打网球一样有来有回。一个人表达就要有一个人回应,一个人说就要有一个人听,这样情绪才会得到合理的宣泄和健康的发展。他还开发了一套情绪管理领域广为人知的RULER法则,帮助许多在情绪问题上挣扎的人,实现更健康的生活方法。RULER的核心是“标记”:说出感受,例如,让我们回到“不知所措的感觉”,认识到这种感觉是第一步。
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感到不知所措?了解原因……可能是压力、期望等,分析你感受到这种情绪时的行为,慢慢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它们。
孩子首要关心的永远是“我怎么办”。关键是,让他们看到家长可控的负面情绪,让他们知道一切会好起来的。
当困难的情绪伴随着一大堆未知时,它们会变得具有威胁性,其中最大的未知是:“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所有的感觉都很重要——糟糕的感觉也是。它们也是不可避免的,知道如何处理它们,也是健康、快乐和充实生活的一部分。
(《现代家庭报》)
曾有一则新闻:一位妈妈拉着10岁的女儿往海里走,目击者报警后,几名民警联手才将母女拉回岸边。据了解,这位妈妈是因为女儿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把孩子带到海里“吓唬”她。这位母亲用如此简单、粗暴甚至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丝毫不考虑会给孩子带来何种恐怖和绝望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无法处理自己的愤怒,打骂孩子、大吼大叫;无处安放自己的焦虑,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向孩子施压,还要让孩子来为自己的情绪和偏激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