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30日
□葛鑫
古人尊师重教,私塾教育对“开学”有颇多讲究。私塾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通常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先生要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站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课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古代的开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差别较大。当时人们的作息多参照农时。私塾的先生和学生们都有可能要参与农忙,故一般开学的时间是在秋季的秋收后。但因为私塾是私人办学,整个国家又有南北的气候差异和农时的差异,所以私塾时代的教育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开学时间。
关于上学的年纪,古代也多晚于现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其中8岁入学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是8岁入学。(《甘肃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