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盐文化调研万里行走进陕西西安——

宣统三年记账本,河东大盐运往陕西的历史实证

2023年09月07日

◀“盐”字陶囷

◀账本内容

运城晚报西安讯(记者 孙芸苓 见习记者 杨颖琦 实习生 陈柯邑)踏迹寻道,聆听盐文化的历史回响。9月6日,河东盐文化调研万里行调研组一行人来到此次活动的第五站——千年古都西安。

据《文献通考》卷记载:“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盐不仅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需求量极大。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西汉中期的“盐”字陶囷,圆柱形囷体上清晰可见的“盐”字,表明当时储存对象不仅有谷物,还有盐,进一步说明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据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研究员张沛心介绍,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煮盐业的生产是由官方提供生产工具,产盐区的盐官募人煮盐,成品盐由盐官运往各地专卖。河东作为西汉官盐产地,是关中地区食盐的重要来源之一。

离开陕西历史博物馆,调研组一行人来到了西安市盐张西村(原为盐张村),据村民张连孙介绍,《长安县志》中记载此处位于官盐道,因此名为盐张村。随后,调研组跟随张连孙来到清代河东大盐的交卸地——草滩,他结合实际,梳理了草滩卸盐与盐张西村集散的流程脉络。据他讲述,过去渭河北移形成草滩,从草滩卸下的盐首先集中在盐张西村然后再销往各地,盐张西村在当时就作为官盐的集散地,负责解决官盐上岸后的存放和分发。《宣统三年西张村发祥合记账本》中详细记载了各盐店在草滩交卸盐的时间、重量等信息,是河东大盐运往陕西的实证。此次盐张西村、草滩的实地调研,也为河东大盐经销路径的考察提供了新思路。

实地调研结束后,调研组与西安方面专家学者召开河东盐文化在西安的调研主题座谈会,李铠、朱文杰、李刚等专家学者参与会谈。与会人员就河东盐在陕西的盐运、盐销等历史现实及历史地位展开充分讨论。专家们纷纷表示,秦晋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盐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河东作为盐的主产地之一,潞盐几乎泽被半个中国。因此,河东盐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之一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