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4日
□唐宝民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留学美国的时候,他的老师是冯·卡门教授。有一回,师生二人因为一个学术问题争了起来,谁也不认同对方的观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争论得很激烈,整整争论了一个白天,夜幕降临了,他们也没有争出结果来,便各自回去休息了。没想到,深夜的时候,冯·卡门教授突然敲响了钱学森的房门,进屋以后,这位老教授坦然地承认,还是钱学森的想法正确。这件事令钱学森很感动。
中科院院士贺贤土1962年大学毕业,一开始留校任助教,但几个月后,又被分配到了当时在北京的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国际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是他的老师、为这批新来的年轻人上课。
贺贤土回忆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在课堂上有一个四十多岁、个子不高的老先生总跟彭桓武先生争。彭桓武先生一讲课,他就提问题,两个人争论得很厉害,就这样讨论了起来。这种情况和上课的方式给当时刚离开大学校园、习惯于循规蹈矩听课的贺贤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他当时很好奇究竟是谁胆子这么大,敢跟彭桓武先生这样争论。后来他知道这个人就是程开甲。程开甲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这种上课激烈讨论,为了科学问题争论不休、大胆提出自己见解的授课方式,带给了贺贤土极大的震撼。他说:“在对问题的争论中,我们的大脑会处于高度思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充分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是一种勇气;老师不计较学生的冒犯,是一种胸襟。这一切,都是为了探求真理,在真理面前,人和人是平等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争论,令人敬仰,一方敢于挑战权威,另一方虚心接纳,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