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调研组一行在陕西大荔丰图义仓阎敬铭雕像前合影
▲唐代鎏金双凤衔绶纹御前赐银方盒
▲专家研究盐税银铤
同饮黄河水,共食河东盐。9月3日至9日,运城市盐保中心、市盐文化研究会组织运城文化、历史、文保、水利等领域专家学者等16人,开启了河东盐文化调研万里行活动的第二站——走进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临渭区、富平县、蒲城县、大荔县,西安市临潼区,宝鸡市扶风县,咸阳市三原县等12个县(市、区),沿着古老的盐道行走探访,深入挖掘河东大盐在陕西西周至民国的历史,寻访盐历史遗迹、收集盐文化传说故事,还原河东池盐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历史路径,倾听河东盐文化的历史回响。
遗迹见证盐历史
地处中条山北麓的运城盐池,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人民食用盐的主要产地。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唐代的“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证明其当时所需要的食盐大都依赖河东池盐的供应。如今,古时那些制盐、运盐的痕迹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调研组重走古盐道,试图在这长河中打捞一些闪耀的记忆星辰。
古时河东盐从安邑起运,经古驿道运到永济蒲津渡,然后经水运到潼关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经黄河水运逆流而上转入渭河运到长安、咸阳集散地。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陕西省盐路运程由下马头黄龙镇夹马口上船由来已久,证实了河东盐西去的路线,很早以前就是沿着此水道发运的。
蒲州城乃至整个河东地区的兴起与盐息息相关,而浮桥和渡口托起了盐这一重要物资。调研组前往陕西前,来到了永济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蒲津渡口往东大约70公里,就是河东盐池。在唐代,盐通过蒲津渡运向当时的首都长安,是当时朝廷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盐税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因此,作为河东大盐经销出口的重要地点,调研组自蒲津渡口出发,沿渭河两岸开启此次的调研。
调研组首先来到陕西潼关古渡。黄河在这里自北向南东折而上,历史上的河东盐也是从这里沿着渭河逆流而上,运往长安、咸阳等集散地。古时,水运比陆运更为高效,潼关古渡作为重要的漕运枢纽,每年都要向长安转运大量的粮食。明代潼关设有官船,河东的盐经古渡,沿渭河运至沿岸各县出售,直至长安。据清代《同州府志》记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密布,飘忽不定,煞是繁华壮观。”
潼关城地处黄河与渭河两河交汇处,自古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百年前,南来北往的客商把各色货物在这里中转、出售。从这里走出去的货物中,有一个潼关当地的特色产品,一直走到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那就是潼关酱菜。潼关酱菜已有300年历史,虽是市井小菜,却也上过达官贵人的餐桌,鼎盛时期,万字号的酱菜园遍布陕西关中,万盛园就是当年其中一个酱园。据90岁高龄的万盛园酱菜后人、临猗籍的姚运文老人介绍,河东盐颗粒大、晶体洁白,内含对人体有益的各类微量元素,是潼关酱菜用于腌菜的理想配料,而万盛园潼关酱菜更是运城人用运城盐在陕西开创的一个百年产业。
历史上,位于西安北郊的草滩一直是渭河下游最重要的港口和货物集散地之一。76岁的草滩人陈群劳耗时3年创作的《草滩往事》一书中《记忆草滩》一章说:“渭北的煤、山西的盐,各种日杂用品及土特产都要从渭河水运经草滩码头卸货,再转运到西北各地。”他还在书中写道:“草滩港还曾因山西运城的盐商汇集叫作盐码头,也叫下码头。”此行中,调研组来到了西安市盐张西村(原名盐张村)。村民张连孙为调研组介绍了盐张村和草滩的历史联系,结合《宣统三年西张村发祥合记账本》,调研组对河东大盐经销陕西的路径和沿途集散地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三原县城隍庙,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县城东大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永乐至清咸丰年间曾多次增建、修葺,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东西碑廊嵌有摹刻岳飞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碣石40方。整座庙宇院落重重,呈纵深布局,为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城隍庙古建筑群。调研组在庙中的众碑刻中找到了两处与河东盐有关的记载,证实了三原也曾是河东盐的泽被之处。
文物提供新思路
临潼地处潼关至古都长安之要道,自古便是重要的枢纽之地。初秋的临潼博物馆天高云淡,金桂飘香。沐浴在桂花的芳香之中,调研组一行跟随工作人员参观了馆藏系列珍贵文物。随后,调研组直奔此次参观的重点——馆藏盐税银铤。这批银铤年份大致制作于金代明昌元年至泰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银铤上錾有“分治司”字样,其后还有“盐判苑”“承直郎盐判张”的结弦署名,可见当时分治司属解盐司分支机构。据史料记载,金代榷货,盐为首称,“国家经费,惟赖盐课”,金代盐税的运输,也是通过国家对盐业的专卖进行的。
运城学院咸增强教授耐心地辨认上面的字样,细心地为调研组其他成员介绍道:“银铤上不仅记载了与我们河东盐相关的信息,更详细记载着河东盐在陕西交易的6个相关负责人,一名纳税人,一名引领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介,以及负责称重的秤子、负责检验质量的行人、监督交易的盐判、打造银铤的工匠。”这6个同批盐税银铤的发现和研究,是证实河东池盐经销陕西的铁证,也是调研“解盐税银”的历史及当时的政治制度等方面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有着170余万件藏品,吸引了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其内容之丰富,令游客流连忘返。调研组参观了馆藏的京师仓瓦当、“盐”字囷、彩绘持镜女立俑,这些文物为河东盐文化的研究版图增添了更多实证。为探寻文物与河东大盐的历史渊源,调研组与博物馆相关专家展开交流,对河东大盐的经销情况进行了探讨。
位于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1700年,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除佛指骨舍利外,出土了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该寺陈列研究科马钊向大家重点介绍了唐代精美的“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称其是唐代吃茶流程中的重要器物之一。在唐代,作为官盐,河东盐也是宫廷煮茶的必需品。唐代贵族吃茶十分讲究,在复杂的流程中调盐可以提味增香,丰富口感。
据介绍,盐台在当时除饮茶所用之外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用于盛放法体盐,以盐供佛等。
在展厅内,调研组有了新的发现:一个名为“鎏金双凤衔绶纹御前赐银方盒”的唐代方形银质盒子,錾文“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其制造地点、用途等暂无考证,但錾文证实了这件物品与盐官李福的关系,据此可以对文物所系的历史进行一系列的推测。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一点,给他们的研究工作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牵起两地情
咸阳市三原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现存的古籍文献十分丰富,尤其是当地刻版的古籍弥足珍贵。该县图书馆馆藏古籍26631册,稀有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善本书286册,这些是研究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调研组来到该馆,是为了一览其馆藏古籍《增修河东盐法备览》。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其是在清代河东盐运使蒋兆奎所著《河东盐法备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河东盐法备览》《增修河东盐法备览》《续增河东盐法备览》的编著刊印,形成了清代中后期河东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史料文献记载三部曲,使河东盐政文献进一步趋于系统和完备。
《河东盐法备览》是蒋兆奎编纂的一部盐政志书。该书共有十二卷,分盐池、运治、职官、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律例、学校、奏疏、艺文十二目。在河东盐池文献纂修史上,这部志书具有开创之功。
调研组随后来到了蒋兆奎故里渭南市临渭区蒋家村,拜访了蒋氏后人,与当地学者一起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蒋兆奎的生平事迹。双方表示,今后要加强交流学习,做好盐文化研究,讲好盐文化故事,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调研活动中关注的文物,为探寻盐文化历史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对具有历史、文化或考古价值的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和开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此次调研行走,大家不仅欣赏到了古代建筑的壮丽与精湛工艺,还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找到了河东盐在西北地区星星点点的历史印迹,为还原河东大盐行销西北的路径,做了有益探索。
□记者 孙芸苓 见习记者 杨颖琦 实习生 陈柯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