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8日
□林智宏
在河东美食文化的菜谱中,万荣的拌菜独树一帜,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万荣特色饭食种类里的金字招牌。
我的故乡离黄汾河岸畔不远,我自小就开始吃拌菜。那时候,吃最多的是拌甜苣和苦苣,还有拌苜蓿。每次吃拌菜,奶奶都会给我讲述拌菜的起源。拌菜最初的食材来自黄河滩的甜苣和苦苣这两种野菜。可以说,拌这两种野菜是沿河一带人民的发明和祖传。估计在我们运城,跟河滩邻靠的临猗、河津、永济,还有盐池一带的老乡,也都认识和吃过这两种野菜吧!
为什么最初的拌菜是甜苣和苦苣呢?黄河岸畔的老人言传,历史上没有提灌条件,庄稼得不到灌溉歉收,老百姓的口粮常常严重不足。但是,辽阔的黄河滩涂由于水浅、渗透性强,湿润的盐碱地长着遍地的野草、野菜,这其中就包括苦苣和甜苣。人们为了糊口,纷纷下河滩挖野菜。人们先是挑甜苣,甜苣挑完只好再挑苦苣。挑回来后择洗干净,适当拌上一点面粉蒸熟了吃。久而久之,这种“救命草”就成了一种绿色食品,深受老百姓青睐。每到春暖花开、野菜露头的时候,人们会“挑”来甜苣和苦苣尝尝野味的新鲜。甚至到了秋末霜降之前,还有人会挖些甜苣和苦苣吃。再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又逐渐发现,甜苣和苦苣对解热消炎、防止脑血管硬化、养脾健胃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县城的早市上还有卖甜苣的大叔大爷们。
随着时代发展,拌菜在不断延伸着内容。春天来了,有拌槐花、拌榆钱,秋天来了有拌茄子、拌白菜、拌白萝卜、拌豆角,甚至是拌红薯。这些没有加肉的拌菜,操作流程都是一致的,剁碎拌上面粉,放进笼里蒸20分钟即可。我小时候,就曾在奶奶的指引下,爬上洋槐花树钩槐花。拌苜蓿也是一大特色。20世纪80年代,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种庄稼不用耕牛了,也就没有了苜蓿地。于是,后来就有人开始种植大棚苜蓿,以满足人们尝鲜的需求。
在万荣县县西,有着“猪肉拌菜上等饭,油泼辣子美得太”的俗语。那些年缺少大鱼大肉,正月里农家人招待亲戚,通常就是猪肉粉条拌芹菜和炸油饼。万荣县县城比较偏东,县东没有河滩,没有甜苣和苦苣,但大葱多,于是就有了猪肉拌大葱这一美食。万荣的猪肉拌菜很讲究,猪肉片要先用老黑酱炒一下,掺上面粉,然后盖在拌菜的上面,而不是搅在拌菜里面。其原理就是蒸菜过程中,猪油会自上而下渗透到拌菜里,拌菜自然就变了口味。
拌菜还有一个特色,不论拌啥,都得配一碗新鲜的油泼蒜泥红辣子,红亮亮,油汪汪,往拌菜上一浇,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
我是吃拌菜长大的。小时候跟着老人吃拌菜,主要是因为粮食短缺,把拌菜当主食吃,但也养出了一副时不时就想吃拌菜的胃口,后来吃喝不愁了,偶尔还是想吃点拌野菜。这些年,凡是有万荣人居住、经商和打工的地方,几乎都有万荣拌菜馆。北京有、太原有、运城有,其他许多大城市也有,真是哪里有家乡人落脚,拌菜馆就跟随到了哪里,卖拌菜成了万荣老乡挣钱的一门小生意。拌菜也在万荣人的“引荐”下,得到了推广和更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