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9日
▲李家大院庆禄堂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中华楹联第一院”之称。其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民间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李氏家族乐善好施,辛勤劳作,耕读传家,以农为本,以商贾兴,后由商入工,创办实业,演绎了一段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
9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万荣县闫景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李家大院,感受这座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深厚文化底蕴。
◀私塾院月亮门 ▲神奇的防盗锁
耕读传家、以诚立业的晋商史话
去过几次李家大院,每次都被其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布局震撼。
了解李家大院,首先得知道李家是怎么发家的。在此,听李家大院景区讲解员王媛细细道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家先祖李百全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相里堡村逃荒至附近一带的薛店村,以缠簸箕、扎箩筐谋生。李氏传至第八代李永山,移居到了商贸发达的闫景村,仍以农耕为主,因为有积蓄,买了许多地,正式扎根落户到了山西。经过五代人的积累,到了第十三代发家。李家第十三代的李文炳非常有经商头脑,他捕捉商机,知道了陕西和宁夏、甘肃、内蒙古一带交界处靖边、安边、定边等地,因自然条件限制,不能种棉,缺布匹。他便用手头的积蓄在万泉一带收购土布,组织马帮托运到“三边”,赚取差额利润,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等贩回内地。双向常年长途不空跑,加之他注重诚信,生意便顺利地做大。
李氏家族从卖布起家后,逐渐扩大经营,有药店、粮店、糕点店等,涉及各行各业。之后,李氏家族开办了当铺、钱庄、票号,进入金融行业,家底愈加丰厚。到了第十四代,敬字辈开始修建房屋,经过三代人努力,建了20多座宅子。
李道行为李氏第十五代核心人物,曾留学英国。他回国后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织布,并发展铁业横跨秦晋,让家族进入近代工业领域。此时,李氏家族开启鼎盛时期,生意遍及15个省市、40多个县,一路行商,“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
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实物见证。
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晋南大院
从景区大门进入,穿过“善”道,看过拴马桩,便来到一字影壁。只见三块影壁一字型排开,右壁刻有松树、仙鹤,寓意松鹤延年;中间麒麟脚踏八祥;左壁刻梅花鹿、仙鹤,寓意鹿鹤同春。一字影壁旁是李家的功德堂,再往后便是住宅区。
“现今看到的院落,只有原来的一半大小。”王媛介绍,李家大院现存院落11组,房屋近300间。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布局有序、主次分明、风格多元,既有晋南民居特色,又有山西四合院风格,同时吸纳了徽派建筑设计,又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娶了英国女子为妻,部分院落采用了欧洲“哥特式”建筑,呈现出南北融合、中西合璧之美。
李道行的院落,名为自明堂,此院依崖而建,分为上下院。走进上院,会打破一般人对山西大院的认知,整个院落铺满了阳光,门和窗轮廓高、直、尖,带着西洋元素。上院为两层楼,一楼为生活区,二楼为藏书楼,风格主打通风、宽敞、明亮。院落的门楼也是哥特式风格,雕刻和对联是中式的,横批为“修德为善”,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意为院落主人不仅喜欢结交朋友,还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
下院是一排砖砌窑洞,是李道行和妻子刚回国时居住的地方。其中,四孔窑洞题字分别为“一心、二难、三思、四知”。一心:夫妻一条心、掌柜伙计一条心,家人团结一心;二难:忠孝难两全,要尽力做到;三思:做事要反复思量,再三权衡;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
窑洞上方的花墙也有善行故事,每个花墙图案不同,是因为用了不同的几组工人建造,多请了些贫苦百姓做工。王媛说:“李家行善十分巧妙,借工施善,让人吃饭吃得有理由,拿钱拿得有尊严。”
顺着路行,便来到了善影壁,集历代著名书法家所写365个“善”字为一体,全国独一无二。除此,同顺堂的夹层墙藏宝库、屋顶的天沟渠槽设计,信溥堂可以藏人、储物、保温的暗格密道,同德堂暗藏六道防盗机关的大门,寓意美好的十二面影壁,在别处也十分罕见。而李家大院的四绝——木雕、砖雕、石雕、铁艺也不可错过,工艺均是精雕细琢,精美绝伦;内容也十分丰富,寓意吉祥。
兴学重教、严谨治家的富商家族
除了各家院落,李家还有两个地方值得细赏,就是私塾院和李氏宗祠。
私塾院是李家为教育后代专门建造的学堂。院内的月亮门为经典之作,采用了推拉式木门设计,节约空间、开关自如;门上的七层镂空砖雕和琉璃精美绝伦、造型生动,把晋南工匠的精湛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门内侧有难得一见的指书楹联,不同于普通砖雕,它是书法家在做好的泥坯上用手指写就,再烧制而成。
私塾院中还有一块砖雕影壁“司马光砸缸”,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每年冬至,男主人会特意宴请教书先生,女主人则带上求学子弟向先生行礼。
从李家送孩子出国增长见识,可以看出李家父辈的思想开明,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山西晋商渐趋没落,而李氏家族反而迎来鼎盛时期的原因。
李家兴学重教除了体现在对自家子女的教育上,还体现在帮社会办教育上,如捐银修书院、在村建学校,给学堂提供藏书、补贴经费等。
李氏宗祠门上的对联“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还有信溥堂院墙上的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等。一路走来,各院落的楹联均与善、德有关,厚德载物,也难怪李家大院有“中华楹联第一院”之称,是运城的德育教育基地。
李家家训非常严格,要求子孙一定要行善事,走正道。小错要改过,以此为戒;犯大错,过世后牌位进不了宗祠;如果做了对不起国家、社会和李家的事,则会逐出家族。走出宗祠,回望李家大院长长的巷道,不禁再次被其建筑之美震撼。
信义兼济、修德为善的慈善世家
李家大院的“百善壁”,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日行一善,勤修善心。在李家的功德堂外有一副对联,“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也是教育子孙后代要为善积德。
万荣一带雨水少,每逢灾年,李家便会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施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1928年至1929年,河东大旱,李家众兄弟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又捐银,又施粥,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
李家的看家护院楼,人们又称“放赈楼”,除了看护村庄平安外,这里也是当年李家鸣钟召集灾民的地方。李家施粥时,附近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
“功德堂,顾名思义里面存放着别人为李家捐赠的功德碑、功德牌,承载的是官府及乡民对李氏家族的褒奖和盛誉。”王媛介绍,堂内有万泉县南片、西片三十六村村民集资为李家捐赠的功德碑,上面除了记载李家的善行事迹外,对李家的评价也很高。“富人多高傲,唯独李公以礼待人;富人多吝啬,唯独李公周济贫民;富人多过度奢华,李公常约束自身;富人容易招惹怨恨,李公却被称为善人。”这是当地村民打心底对李家的认可和感激,也是对李家至高无上的赞扬。
上面碑文中的李公是李道行的父亲李敬修。他广做善事,修公路、建学堂、打深井等,人称“李善人”。李道行继承乃父遗风,扶危救困,也行了许多善事。他因留学西洋,作风民主,主张主人和长工同锅同食,并将每年八月十五定为长工节。他爱国向上,送亲参军,为革命捐款力行,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李家善举无数,官民共誉。“功德堂里还有许多官方奖励的匾碑,‘博施济众’‘为善有方’等。”王媛说,“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说善,才是真善。”李家百年行善,给后世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
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及厚重的晋商文明、浓郁的慈善文化、浪漫的异国爱情,走在李家大院,让人流连忘返。晋善晋美,尽在李家,李家大院蕴含着的丰厚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