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6日
□施维娅
相较于其他的老龄代际,“50+”人群虽然即将步入准老年阶段,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刚刚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准备迎接自己的退休生活。如何以新时代的视角重新审视“50+”女性?不妨从老龄化群体普遍面临的三个关键议题——时间、衰老和自我为切入点,通过关键词来描摹“未银发正当年”的立体画像。
关键词一:时间锐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力也随之增强。不仅是对当下的关注,也对未来生命的有限性产生了紧张感。时间的力量,催促她们出发。如何在有限的未来中继续创造价值,是她们关注的重点。对于“50+”女性来说,时间感知是“半个沙漏”,已经流逝的部分提醒着她们关注有限的未来。但对比男性与女性,女性的时间视野更加关注在未来能够拥有的机会。
关键词二:抓住当下。在时间有限性面前,每一个当下,都成为可以抓住的生活支点。面对未来,每一个“今天的自己”都是最年轻的状态,是“50+”女性的共同认知。所以她们会选择忙碌紧凑的安排、多面充盈的状态与精致美好的细节。“面对未来,每一天的我都是更年轻的时候”,这是一些研究中受访者多次提及的感受。
关键词三:年龄钝感力。研究发现,“50+”女性对于“中年”与“老年”的定义,普遍与传统的社会学定义产生了年龄差。其中,对于“中年”的平均认知年龄是47岁,“老年”是65岁,与传统定义的40岁和60岁均存在时间缺口。而这种年龄钝感力的产生,主要源自内心层面的“不服老”。或者说,对于“50+”女性来说,年纪的增长并不等于衰老。
在心理与精神层面,她们并没有失去好奇心、停止学习,仍旧关注自我成长和新的价值成就,始终在追求“更好的自我”的发展旅程上。在生理层面,接受生命自然过程中会有的体力与精力的下降,但仍保持年轻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不服老”是“50+”女性的抗老关键词。
关键词四:第二人生。“退而不休”是“50+”女性第二人生的生活状态。“第一人生”中的她们,受限于母亲、妻子的身份,平衡工作和家庭,为他人忙碌。来到“第二人生”,女性们开始给予自己更多关注,为自己而活,重新探索自我的可能性。在第二人生中,女性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向高阶层级转移。她们寻找新的社区和身份带来的归属感,收获对于当下身份的认可和尊重,追求个人进步,寻求在生活中为自己、他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五:集体新生。退休,意味着工作带来的社会身份的结束,“自我重建”随之开启。“50+”女性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相对匮乏的时代,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缺乏物质条件和展示自我的场景,文化和美育教育也相对薄弱,忙于工作和家庭的她们,较少关注自我,这种压抑的自我意识,会在退休之后的“集体新生”中重新激活、觉醒,并激发出规模性的势能。
重建退休后的新生活,意味着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如收获新习惯、新知识、新朋友;追逐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和难忘瞬间;注重精神成长与自我修养;通过工作与能力创造价值,例如制作视频、独自出国旅行;拓宽生活的广度等。
关键词六:自我聚焦。不再需要为了子女和家庭牺牲自我之后,“50+”女性们重新站在了生活的圆心。她们的自我意识回归,重新将铆心对准自己的需求。调研中,她们更普遍地将生活中70%到90%的时间聚焦到自己身上,以50岁为转折点,对自我的关注线性上升。
当我们在讨论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很容易默认为受众就是年轻的消费群体,自行闭塞了自己的观察视野。随着更有个性的一代逐渐步入老龄,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老年”与年龄无关,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年龄还是身份,都活在自己鲜活的人生里。
未来,随着更多自我意识强烈的个体进入老龄化阶段,越来越多的“50+”女性群体会逐步摆脱“标签定义”,真正回归到“她价值”,展现新时代女性的永不褪色的风采。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