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剧《西厢记》的改编与传承(下)

2023年10月12日

◀名剧《西厢记》演出场景 (资料图)

□刘连群

李瑞环同志非常重视京剧传统剧目的整理,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1990年12月27日,他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说:“整理剧目,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不仅因为正确地辨别精华与糟粕,真正达到推陈出新,需要相当的思想水平、学识和功力,而且因为这涉及京剧的特殊表演技艺和广大京剧爱好者的欣赏习惯。要改得贴切、自然、增色、精炼、优美、流畅,使外行看着顺眼,内行人能够接受,很不容易。既要有胆识,又要很谨慎。”

《西厢记》是经过新编的古典名剧,再度整理、改编的一个突出的命题是和时代生活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张君秋出于艺术家对观众欣赏习惯改变的敏感性,曾经在《我的唱腔创作》一文中写道:“时代在变革,人们劳动生活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欣赏戏曲艺术的习惯,极为明显的是,剧场演出时间受到了限制,过去演到夜半十二点,甚至一通宵,现在则变为四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你演得再精彩,时间长了,观众也只好割爱,因为他第二天还要去上班。这种生活秩序强有力地制约着剧场的演出时间。”

为此,改编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力保原剧精华的前提下“瘦身”,缩短全剧时长,把四个多小时的戏减到两个半小时,全剧16场减为12场。改编本删掉了原“长亭送别”后的三场戏。尽量芟除枝蔓,如原剧本第四场“附斋”,只是法本老和尚向崔夫人介绍张珙这么一件事,改编本就在“寺警”一场戏中为法本加了一句台词“禀老夫人,这就是我的亲戚张珙张相公”,由此删掉一场戏,加快了戏剧节奏。

二是从突出主题和主要人物出发,增删并用,不仅无损原意,而且给男、女主人公更多笔墨,使之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如“闹简”一场,原剧本主要是红娘的戏,莺莺已经三场没有重点唱段了,戏有塌下来的感觉,当时正处于老夫人赖婚打击之后,又听说张珙要走,莺莺焦虑不安,原剧没有充分表达她的心情。改编本为崔莺莺加了“睡沉沉相思夜未眠”八句唱,把她的烦闷、思念、怨愤、悲叹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如“赖简”一场,原剧本莺莺用四句诗约来张珙跳墙相会,见了面却又责备了他一番,予以训斥,张只能悻悻而去。观众易对莺莺的出尔反尔闹不清楚,感觉她不通人情,对莺莺的形象也是个伤害,改编本在这里为莺莺加了四句唱“盼相见既相见又怕相见”,虽然不多,却把她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少女的羞涩、顾虑,同时既离不开红娘传书递简,又怕她张扬出去的几层矛盾心理都反映出来了。

还有最后一场,随着结尾的修改,在“送别”前为张珙加了一段唱,抒发了他被迫赶考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平的忧虑,进一步丰富了男主人公的形象。

三是结尾的别具匠心,意境深远。《西厢记》在流传中,演绎出多个不同的结局,最早《莺莺传》的张珙文人无行,对莺莺始乱终弃,酿成爱情悲剧,莺莺的人格还遭到了诋毁。金代《董西厢》以二人私奔作结,到《王西厢》张珙高中状元,莺莺的表兄郑恒诬他变心,自己来崔家骗婚,老夫人被蒙蔽,红娘也将信将疑时,张珙来了,提出与他对质,这时张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前来祝贺,使得真相大白,郑无颜以对,碰树而亡。老夫人重摆喜宴,欢庆团圆。

再到20世纪50年代,京剧版本再次写成莺莺、张珙并骑私奔,主要是造成莺莺性格前后有些不一致,受当时“左”的思潮影响,突出反抗性,超离了封建时代的局限。改编本结尾断在“长亭送别”,留下了令人思索和回味的悬念,意味深长,更以结局的不完美、不圆满而进一步突出了全剧反封建的主题。

“一鞭残照人离去,万种相思诉与谁”两句作结,离恨千端,意蕴深远。

戏剧史上,名剧总是要经历反复锤炼而演变的,并且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解读和认知。文本是这样,表演艺术也是这样,不断提升自我,力求做到高水平的传承。

《西厢记》(改编本)经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呈现于舞台,在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荣获示范演出奖,成为该团的保留剧目。

为了让名剧广为流传,张派艺术新人辈出,2022年7月在天津成立了“张派名剧《西厢记》(改编本)传习班”,由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主办,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资助,得到了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支持。

传习班于2022年7月、8月和2023年6月举办了三期,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陕西、河南等多地的数十名学员集中学习。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倾全团之力,该剧原主演、配演和乐队司鼓、京胡、京二胡等一级演员、演奏员分别授课,重点章节实行“一对一”封闭式教学。老师和学员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排练,不仅对相关的基本功和台上的细节处理进行辅导、加工,而且向学员们讲述了剧目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改编的意义、思路,从而加深了学员们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传习班艺术顾问、年逾八旬的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老师,不顾盛夏酷暑来津,为全剧指点、把关,使师生们深受教益和感动。

传习班的老师们真教,学员们真学,自然就有真收获。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团长、张君秋先生亲传弟子也是主教老师的赵秀君表示,有些院团的演员和乐队成员回去,自己就可以排演整台的《西厢记》了。

2023年6月、7月,传习班先后在天津、北京进行了两场汇报演出,同是《西厢记》,前者由多家院团学员合演,主要角色多人饰演,轮番出场,展示集体的风采;后者是国家京剧院在京自组崭新的阵容,舞台风貌力求精致、严谨,两台演出都激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国家京剧院的演出还由央视“空中剧院”节目录制播出,广受好评。

传习班在津举办,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主教并喜见成效,老观众们很容易联想起多年前的一项深具影响的艺术培训活动——“百日集训”。1986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初建,以张君秋先生为艺术总顾问的老一辈大师、名家云集津门,向刚走出校园的一代新人传授技艺,扶植和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实力强劲的京剧新军,唱响海内外的剧坛劲旅。如今37个春秋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新人又成为新一代良师,传艺于八方新秀,师生共同努力,正在实现京剧艺术的高水平传承。

古典名剧终会传留百世,中华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将代代相传。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