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化人生多变幻

2023年10月26日

这部作品是作者历时七年、三易其稿的心血之作。作者通过神垕翟家六代人对钧窑的痴迷,讲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钧瓷民间艺人依靠自身朴实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重现钧瓷绝技、复兴瓷窑产业的故事。更通过翟家在晚清变革、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重大历史节点的命运起伏,将瓷器与国之兴衰紧密联系起来。小说既具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性,又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既描写了钧瓷的百年发展历程,又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作者李清源说,写完这部小说,他就兑现了对钧瓷的承诺。

从小说框架来说,作者借用了《红楼梦》书中之书的创作手法。从正在书写的一本小说,引出一段钧瓷传奇。通过现代回溯到1895年、1901年、1910年、1930年和1957年各个重要时间节点,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性格展示的平台,最终小说又完结于现代,让叙述回到了原点。

作者让人物在时空隧道中穿梭,使小说有了一种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之美。如小说一开始,作者通过寻找的故事,给小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早已退休的董主任受人之托,带一位万老板去拜访钧瓷行家翟光照,万老板寻找翟光照而不得,意外得到董主任创作的小说,翟家人由此走入了读者的视野,一部百年钧窑传奇就此拉开大幕。

故事发生时间正是清末民初风云激荡的时期,此时清政府摇摇欲坠,各地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小说的主人公翟日新也因为瓷器生意而卷入反清斗争。如翟日新与革命党人梁小姐的情爱故事,梁小姐父亲、革命党人刘义民与林湛等让单薄的故事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塑造人物方面,作者在女性人物的塑造方面更为出色,如与翟日新有牵连的三位女性,性格各异,栩栩如生。陆采芹的吃苦耐劳,因爱而心甘情愿做出的自我牺牲;俞述秀的愚昧自私;梁小姐的善解人意等。同样出现在陆采芹和梁小姐身上的野性,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陆采芹的野性来自乡野大地,虽受三纲五常的约束,但在爱情面前,她以自己的无畏、泼辣维护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而梁小姐,由于受过教育,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意识,因而知书达理,尤其是梁小姐的出场极具浪漫色彩,但因受革命党人的影响,在处事当面有着女强人式的激进、果敢、决绝。这样,一样的野性写出了不一样的人物性格。

同时,作者还塑造了一批有着中华民族血性的人物。比如,翟月清在伪公所成立大会上射杀日军,虽然最终身亡,却是一位了不起的汉子,值得我们敬仰;翟光烈对瓷器制作有着极高的悟性,却总在人生路的选择上随波逐流,好在最后他浪子回头、改邪归正。这个人物形象极为复杂,给人以生活的真实。再比如,翟光照与有夫之妇宁馨之间不成熟的爱情,侧面写出了光照的自我克制,体现了他骨子里的传统浸润等。尤其是小说前面的人物关系表,对读者理清人物关系很有帮助,使读者能够快速进入作品。

作为一部以工艺技术为主线的小说,书中的人物都秉承了国之大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小说甫一开篇,就描写了翟家第一代弟兄俩翟日进和翟日新,逃难来到神垕镇,在瓷窑谋生的故事。而彼时,钧瓷的窑变工艺已经彻底失传。而翟日新误打误撞,为造假深入研究,不断试验,在妻子陆采芹的支持下(生活上为他遮风挡雨,为他抵挡世俗的流言蜚语),终于突破瓶颈,无意间撞破钧瓷窑变密码(关键时刻因小儿玩闹扔进窑中一枚铜钱而发生了“窑变”),烧制出日思夜想的窑变瓷器。书中描写到:“梅瓶之上釉面温润,遍体飞红缭绕,轻盈如飘羽之朝霞,明丽如泼笔之丹砂。”精美瓷器出窑,引来各色人等的觊觎,争名夺利,丑态毕现,如商号的坑蒙引诱,土匪的无情掠夺,官府的巧取豪夺,残酷压榨,师徒兄弟间的反目等,人性在这里经受着考验,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也在这里经受着考验。

书中的人物们与钧瓷纠缠在一起,瓷器事业已经深深地嵌入他们的生命里,他们的人生也在发生窑变,典型的就是光烈这一艺术形象:因其掌握了钧瓷窑变绝技,在别有用心者引诱下,跌入其设下的圈套,陷入女色与鸦片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恶疾缠身,污名难洗。正如书的封面所写的八个字“世无不变,唯变不变”。经历这么多的波折、磨难,但书中主人公痴心不改,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他们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钧瓷技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书中的翟日进之死,他说了一句:“该住火了。”跳入火中,宁可忍受更大的痛苦,也不损毁窑件;如翟光烈走的时候说了一句“就这样吧”;翟光照说的“你们好自为之吧,我走了”,看似在告别,实则是升华。

小说不仅仅体现了书中人物在烧瓷工艺方面的工匠精神,同时也体现作者在创作中的工匠精神。

正如一次访谈中作者所说:“《窑变》写了七年我的写作态度是端正的,也是认真的……包括我对自己的写作也一直秉持这样的态度,比如写不好就改,改不好就废掉重来,这是写作的常事。”又如该书责任编辑付如初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七年间,《窑变》经历三次推倒重来,不断打磨、完善,直至成型。”

在作者不厌其烦、耐心细心的研究与尝试中,中国瓷器发展史、钧瓷的烧制工艺、近百年中原民间民俗演变史、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史都经巧妙结合、精心构造融化在小说细节里,了然无痕,自然顺畅。

如书中所说,瓷器制造,窑变可遇而不可求;人生在世,命运带给我们的惊喜同样也可遇不可求,但我们只要时刻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并以持之以恒的勇气和决心不懈努力,不断攀登。我们相信,生活一定会发生窑变,锻造出最美好的瞬间,成为我们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的彼岸,去看那不一样的蓝天!

□闫学温

中国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的陶瓷到现今的琳琅满目,瓷器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制瓷工艺也日趋成熟,制瓷作坊也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从江西景德镇到湖南醴陵、广东佛山、江苏宜兴;从河北邯郸到山东淄博,历史制瓷作坊遗址不断被发现。千年的技艺在传承中嬗变,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讲述中不断丰富,于是,瓷器本身也就成了传奇。因此在世界认知范围,中国已经与瓷器画上了等号,瓷器就代表着中国。

繁复的制陶工艺、难以掌握的技艺,为中国瓷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工艺,因其色彩斑斓的唯美和可遇不可求的几率,历代制瓷工匠倾心追求而不得,使之成为制瓷工人眼中所谓的“绝活”。而最新出版的李清源长篇小说《窑变》(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6月1版1印)又以文学的语言来书写钧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