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 撬动课堂变革

2023年10月27日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育人等功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试图寻找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有效路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质量作业。

一、设置分时作业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其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结合我国课程设置的大致框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我将作业内容分为前置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3类。

1.设计前置性作业,架起认知桥梁。前置性作业是在学习新知之前,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的作业,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自主尝试完成。此类作业一方面以问题为支点,打开了学生的知识边界,通过关联迁移旧知,帮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知识网;另一方面能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场所。

2.设计课中作业,注重理解感悟。合理的课中练习具有诊断、反馈和引领功能,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培养能力。我将课中作业整体设计为“轻松起步”“牛刀小试”“挑战提升”“归纳整理”4个模块。这4个模块的设定,不仅有童趣,而且具有数学的特征,分别有不同的内涵,前两个模块侧重夯实基础,后两个模块侧重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3.设计课后作业,培养创新能力。课后作业是知识点的总结、提升和运用。以基础作业、挑战作业、弹性作业来体现作业的选择性、开放性、趣味性和体验性等。选择性作业体现了人性温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基础作业,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和选择;开放性作业追求创新,彰显学生在作业中的个性发展;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好玩的天性,寓教于乐、乐中求教,激活思维,开启智慧;体验性作业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切身感受学习的价值。

二、构建分层作业

作业的系统改进与建构不只要应“双减”政策顺势而为,还应成为一项深化数学课程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统一的作业要求与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阻碍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发展,因此要因材施教设计不同量及难度的作业。当作业的内容难度基于学生的现实水平而又略高于其现实水平时,学生就会对其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充满探索的兴趣,并在任务完成后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的分层分类作业就不是过重的学习负担,而是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课后作业可分成基础性作业、挑战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等,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作业变革的背后是教师观念的一次更新,是对“作业”赋予新的意义的一个过程。以作业改革来撬动课堂变革,是教师对教育实现育人价值的深思,是对学生的学习发生和迁移规律的真正尊重。

(运城市夏县庙前示范小学 仝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