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侯美玲
公明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能作曲、擅弹奏,七弦琴尤其弹得好。天气好的时候,公明仪喜欢背着古琴到户外弹奏。
这天风和日丽,公明仪心情大好,一个人坐在地上弹奏美妙音乐,路边一头黄牛正在慢悠悠吃草。公明仪心想,“我的琴声能使人陶醉,牛听了是否很享受呢?”想到这里,公明仪立刻对牛弹奏了一曲《清角》。公明仪弹得很投入,并深深沉浸于音乐中,可那头牛根本无动于衷,仍在若无其事地吃草,都没有停下来看他一眼。这就是成语“对牛弹琴”的来历。
“对牛弹琴”出自《弘明集》,但这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故事的下半部分其实更精彩。公明仪见牛听不懂高雅古曲,就以蚊子牛虻的嗡嗡声和失群牛犊找母牛的哞哞声为题材,临时作了一首曲子,现场演奏给黄牛听。
当公明仪的“蚊虻之声”和“孤犊之鸣”奏响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正在吃草的牛顿时朝公明仪踱着小步而来,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听不懂“清角之操”,但能听得懂“孤犊之鸣”——看来,牛并非不懂音乐,只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音乐漠不关心,对那些熟悉的声音自然兴趣盎然。有感于牛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弘明集》作者僧祐感叹:“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