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刘旸 江振焕
“黑脸包公”和“红脸关公”是中华历史上的两大传奇人物,在民间备受尊崇。合肥人包公曾在山西运城治理盐政,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而运城出生的关羽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运城也通过各种措施,让关公文化发扬光大。11月17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圆满结束。采访团一行在追寻包公足迹的同时,也探访了运城市著名的关帝庙,为“包公文化”的传承发展“取经”。
解州关帝祖庙被誉为“武庙之冠”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关羽的家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常平关帝家庙也坐落在此。
11月16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走进山西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相传,常平关帝家庙原是关羽的故宅。关羽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关羽,在此建造了一座祠堂,作为奉祀他的场所,距今约1800年。随着世人对关羽的崇拜和敬仰不断提升,庙堂也随之扩建,到明清时期形成现今的规模。2006年,常平关帝庙(常平关帝家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常平关帝家庙西行12公里,就是更加高大庄严的解州关帝祖庙。据介绍,解州关帝祖庙始建于陈末隋初,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被誉为“武庙之冠”。解州关帝祖庙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
“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内看春秋。”采访团一行踏上春秋楼,只见一尊关公塑像形神俱妙:关羽侧身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捋髯,浓眉凤眼,目视《春秋》,若有所思。“关羽生前喜爱读《春秋》,春秋楼因此得名,也称麟经阁。”解州关帝祖庙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来访人员。春秋楼高约30米,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九年重建。这座两层宫殿式楼宇上层回廊外罕见的悬梁吊柱结构,是我国建筑中的孤例。
在解州关帝祖庙主殿崇宁殿外的石板上,有一处形似脚印的巨大痕迹,同样留下了一个精彩的传说。相传解州关帝祖庙全部竣工后,各路神仙前来祝贺,正值解州一带久旱无雨,关帝心急如焚,拜谢雷公雨婆两位神仙后,急忙出门相送。此时关帝一脚踏在殿外石板上,一步跨出几十里,另一只脚踏在中条山之巅。
关公文化旅游节已举办34年
包公文化传遍神州大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是因为包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关公崇拜之所以能世代相传,也是中国人敬仰关羽的“忠义仁勇”,即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有传播关公文化,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或关公会馆。从2019年开始,由解州关帝祖庙和关公文化研究院发起,面向全球开展“关公文化交流基地”共建活动。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共建“关公文化交流基地”35家,其中国外有6家。
作为关公故里,运城已举办几十年关公文化旅游节,以关公文化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维系共同的精神家园。2023年9月,第34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举行,以“传承关公文化,共创现代文明”为主题,为海内外华夏儿女搭建一个感悟关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的平台。来自法国、泰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20多家团体组织、15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带着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节目,在关圣文化广场进行集中展演,充分展示海内外华夏儿女颂扬关公精神的气象。
“关公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想精髓,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推动关公文化研究持续走向深入,需要不断寻找关公文化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说。
让“关公”“包公”一起走向世界
运城对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给了“我从包公家乡来”活动不少启发。“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包公。”采访团成员表示,作为最受华人尊崇的两位历史人物,关公和包公文化如何继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还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进行创新。
衣袂飘飘的关公像镂空手机贴、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版画、光影交错的关公纸雕灯……在解州关帝祖庙文创馆内,一系列文创产品令人耳目一新。“文创是活化关公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城关公文旅接待部负责人赵桐说,近年来人们以关公文化为元素,研创出大量文创产品,深受海内外受众喜爱。另外,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在北京、福建等地巡演,使用关公故里的蒲剧元素展现关公人格魅力,是“关乡人写关公,关乡人奏关公”,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运城在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很多做法也值得合肥去借鉴。”采访团成员表示,这次采风活动对推动两地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包公对山西运城盐池的贡献很大,相传包拯离开运城的时候,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他。运城地方戏曲蒲剧里也有包公断案的故事。”运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采访团一行来运城寻访表示非常欢迎,“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让包公和关公一起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