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景美城相融

——悦读“治水露水理水”

2023年12月06日

▲一泓清水穿城过

▲依水而居,心随水动。

▲盐湖湿地,曲径通幽。

▲美丽盐湖,是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是市民的舒心休憩地。

人离不开水,所以临水而居;但又苦于水患,所以,一直与水抗争。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人水和谐中孜孜以求。

近年来,我市立足地域实际,聚焦山水城融合发展,加强盐湖、禹都湖等“十湖共治”,继续推进姚暹渠、官道河、常硝渠等河道改造工作,进一步贯通河湖、联通水系、改善水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水之美,体验水之韵,享受水之福,一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十湖共治”——

“治水”迈入新时期

盐湖初冬,一见倾心。

清晨6点,中条山下凉风习习,静谧清丽。但围绕盐湖岸畔的步道上,穿着清凉晨跑的,扯着嗓子练声的,举着相机拍照的,人来人往,生命涌动的力量激荡着黎明的宁静。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泻向湖面,自带柔光滤镜,碧波浩渺,远山苍茫,美得不可方物。

傍晚,沿着盐湖岸畔缓缓前行,阡陌纵横,抬头是山,低头是“海”,夕阳西下,余晖铺洒湖面,条山倒映湖中……此情此景,徐徐南风会带你穿越回4000多年前的岁月,耳畔传来舜帝抚琴引吭《南风歌》的声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如今的运城盐湖,四季有景,不只是市民钟情的休闲之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理想的拍摄之地。盛夏季节,航拍下去,盐湖五彩斑斓,红如绸缎、绿似翡翠,像一块块调色板;冬日来临,“芒硝”花开,灰鹤、火烈鸟、野鸭子,以及许多多的水鸟,在湖面上追逐嬉闹,有动有静,画面十分美好。”我市摄影爱好者姜桦这么描述。

盐湖的吸引力这几年与日俱增,不仅吸引着本地的摄影爱好者在此聚集,也吸引了外地的摄影家远道而来。三门峡籍摄影家张明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他平均每年来运十几次,盐湖是他的主要目的地。

他依然记得2000年左右,第一次来盐湖拍鸟时的情形:一条不宽的土路,坑坑洼洼,满载硝石的大货车在路面上颠簸前行,一路走一路撒。一阵风吹,一身芒硝。那时的盐湖,湖水奇臭,蚊虫奇多,“待不住,根本待不住……”

这种改观来自近几年。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退盐还湖”,推进水系治理,修复盐湖生态。

首先是退盐还湖,修复盐湖生态。盐湖的长期高强度开发,大量废水和废弃物的流入,曾让它不堪重负,生态系统受到威胁。2020年9月,我市全面叫停盐湖保护范围内相关盐化工企业;2022年5月,收回了盐湖禁墙以内和盐湖周围汤里滩、鸭子池、北门滩和硝池滩的土地使用权。

为保障“退盐还湖”加紧进行,我市制定出台《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2021~2035年)》《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2021年,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项目开始实施。

同时,我市加大沿湖区域污水治理力度,杜绝污水直排盐湖,持续开展“净湖行动”,及时清理盐湖内外垃圾;推进环湖绿化,在盐湖周边形成了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秀美景色,使得盐湖从“工矿开发区”变身为“生态保护区”。

其次,推进水系治理,保护好盐湖原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对盐湖现有江道进行疏浚,通过疏浚江道,连通盐湖内部水系、保证水循环,从而控制湖水盐度变化,保护盐湖原生态系统。

如今,盐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动植物种类日渐丰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截至目前,盐湖上共记录鸟类约205种,常见的有反嘴鹬、火烈鸟、灰鹤等,借用张明云先生的一句话:“判断一个地方生态好不好,鸟儿会用脚印去投票!”

河道改造——

“露水”进入新阶段

从市区沿姚暹渠,一路向东,过安邑至空港,“一泓清水穿城过”的生态廊道美景已然呈现:

城区十九公里的姚暹渠清水复流,碧波荡漾,杨柳轻拂,鸟语花香,一路欢畅。人行拱桥上,不时有人走上去凭栏远眺:河道水波荡漾、渠堤平坦如砥、两侧绿化生机盎然……好一幅城水相融的美丽画卷!

姚暹渠的变迁,来之不易。

20世纪90年代,土堤围成的姚暹渠曾是一条臭水沟,河道杂草丛生,塑料袋漫天飞舞;夏季,蚊虫乱飞,伸手一抓,掌心留印。家住安邑东街姚暹渠边的李显记得,暑天的晚上不敢出门,蚊香蚊帐是居家必备。

姚暹渠城区段改造始于2005年,10余年间,重点改造了市区段禹西路至河东西街段、苦池闸至运三高速段。

进入2020年以后,姚暹渠城区段改造按下“快进键”。

5月,姚暹渠运三高速至禹西路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建,全长5005m,主要功能是泄洪、截污及景观美化。工程批复总投资4.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浚渠道,新建和改造堤防,新建平板桥、人行拱桥,新建和改造截污管线,新建景观钢坝闸3座,渠道两侧新增绿化8万平方米,新建水循环泵站等。

目前,已经完成4.25亿元投资,分部验收、单位验收已完成,正在准备审计及竣工验收。项目目前渠道主体完成5km,污水管道安装完成2.3km,交通桥和人行桥共建设13座,栏杆安装10km,亮化绿化已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河东西街姚暹渠西延立交桥建设改造完成。

至此,城区十九公里的姚暹渠实现了清水复流。

姚暹渠的清水复流使城区面貌明显改观,激起了河东众多诗人的雅兴,有一首诗这么描写:

“紫禁城前一道河,因何竟向此间挪。玉兰垂柳游人密,绿浪峭堤船影多。思旧貌,看新颜,臭渠不见见香荷。路径恍若宫墙外,金水桥头赏碧波。”

改善水质——

“理水”步入新境界

“白云飞度弄晚晴,雨燕穿空万点星。偶有鸳鸯交颈欢,湖水倒映半座城。”

这是我市著名作家冯建国创作的诗歌《碧水波映》,诗话禹都公园。

如果说西花园是运城人的乡情,那禹都公园就是运城人的新宠。

坐拥千亩湖泽的禹都公园,作为运城东部新区最大的城市公园,风光旖旎,移步异景,自然备受市民青睐—— 晨曦跑步、傍晚漫游,夏日赏喷泉、冬日观灯展,大妈广场舞、小孩鬼步跳,只要你有空,公园时刻等待拥你入怀……

依水而建的禹都公园闪着亲民的光泽!

禹都公园贵在水,美在水。放眼望去,水平如镜,水草丰茂、岸石嶙峋、楼阁耸立、花木葱绿;水上喷泉美到极致,喷泉开放的夏夜,几十只探照灯齐齐打向天空,勾画出一幅宏大的背景,一溜排开的喷泉随着音乐声起伏,水柱直冲百米夜空,旋即散作漫天彩雾,像一场精美绝伦的演出,又像一场无与伦比的焰火。

2021年新建的景观桥,南北纵跨八一水库,因其高颜值、好位置、亲水性、一经露面,便迅速成为市民打卡地。站在桥上,随手一拍,就能出彩,人称“网红桥”。

禹都公园脱胎于八一水库,围绕八一水库建设而成,既具八一水库派生出来的天然野趣,又有亭台绿植营造出来的时尚情调,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

大多运城人还记得,在水库没有治理、公园尚未兴建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蛮荒之地:荒草连片、荆棘遍野、绿藻漂沫、芦苇横生、垃圾绕湖、蚊虫滋生,只有长着长须的羊群和一瘸一拐的放羊人才会光顾……

改变始于多年前。

占地2000多亩的禹都公园围绕八一水库,于2013年4月开工建设,2016年10月建成开放,其中水域面积1255亩。

公园三分建,七分理。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理水”力度——

公园的湖面清理员每天都会从早上6点多开始清理湖边垃圾,如漂浮的落叶、折断的枝条等;而另一拨人——水库承包方,则由专人开着小船对整个水面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清理一切水上垃圾,包括漂浮水草、死鱼等,以保持水体清洁,维护湖水生态环境。

据了解,在运城市区,像禹都公园这样环水而建的公园,也都在各自的区域内承担着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职能。

人民公园、天逸公园、航天公园、圣惠公园,这些公园无一例外都是围湖而建,虽是人工造湖却又各具特色,与公园融为一体,同时兼具蓄洪排涝等实用功能。

人民公园的人工湖是公园一大特色景观,游客静可观湖、动可划船,湖水主要来源为雨水、污水,故承担着蓄洪排涝的功能。

天逸公园总体结构一湖二岛,采取挖湖推山手法造景,湖面收放曲折变化丰富,岛上山林起伏,湖水滋养山林,山林倒影入水,山水呼应,突出公园山水主题,是运城北区市民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引黄水和雨水。

航天公园人工湖的湖水补充主要靠雨水和自来水,公园定期把喷灌系统打开,将湖水喷出去浇灌园内绿篱,然后用自来水补充,雨季无须自来水。湖水在夏季循环时间是一周,春秋循环时间大概是半月,上冻则无法循环。

圣惠公园人工湖水域面积约10亩,湖中栽种莲花,花开时节,游人如织,湖水来源为雨水,雨季时公园及周边区域雨水自流入湖,是平日里公园绿化浇园的主要水源。

公园在“理水”,小区也在“理水”。人水和谐共生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这几年,你可能经常看到成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出入居民区,手拿火钳、铲子、扫帚、抹布等工具,到了小区就分组行动,清理小广告、绿化带枯枝败叶等垃圾,小区水景更是重中之重,或清理水边垃圾,或打捞水面浮物……

家住东区的市民叶女士,每天早上6点起床,下楼到小区的水景旁边,打开音乐,开启健身直播,潺潺的水声是背景,入镜的飞鸟是意境。在她看来,小区的水景,不但美化了环境,更满足了人们对融入自然的渴望。坐听水声,放松身心,感受岁月静好。 

人理水,水养人,人与水和谐相依。

记者 茹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