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7日
冬季来临,天气越来越冷,心血管疾病进入了高发期。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常居高不下。
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年我国首次设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
牢记两个“120 ”:
•有胸痛 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心梗救治 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1 什么是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因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使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属于冠心病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青年人群中的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
2 冬季为何高发?
冬季易发生心梗多和天气变冷有关,寒冷刺激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就会过度分泌,使血管快速收缩、心率加快、心脏的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在冠脉狭窄基础上就很容易发生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梗。研究发现,气温对心肌梗死的影响特别明显,在0℃以下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当温度升至3℃~4℃以上时,心梗发生率开始下降。
3 哪些因素
导致心梗发生?
心梗发生往往是病因导致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诱因诱发冠脉出现急性闭塞。发生冠心病的病因有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还有遗传、肥胖、高龄、吸烟饮酒、女性绝经后等。发生急性心梗的常见诱因有交感兴奋(晨起)、过度劳累或超负荷劳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情绪激动、便秘、吸烟等。因此,在维持血脂、血压稳定的基础上,还要避免诱因发生。
4 如何早期识别心梗?
早期识别心梗信号,及时来院可提高生存率。约半数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较以往频繁、程度较重、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或既往无心绞痛患者,突然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烦躁、心前区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心梗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前区闷痛,向下可延伸到左侧肋骨、上腹部,向上可到左侧肩背、左上肢甚至口腔、颈部,疼痛性质多为“压迫感、挤压感、沉重感”,常有濒死感,多见于清晨、休息或活动时,持续长时间不缓解。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等消化道症状,也有少数患者无疼痛,发病开始就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等心衰症状,或意识模糊、皮肤苍白、四肢冰凉、全身出汗、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
5 发生心梗如何应对?
首先要保持冷静,牢记两个“120”。第一个“120”就是120急救电话,拨打电话寻求专业急救人员的帮助,这永远是最正确、最应该做的第一步!
随后停止当前活动,保持卧位休息,随意走动会增加院外死亡的发生。如果患者晕倒在地,在保证周围安全的情况下,让患者就地躺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呕吐堵塞气管,并实施有效心肺复苏,保证心脏搏动给予全身重要脏器血供。
第二个“120”,指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最初的120分钟;心肌细胞一旦缺血受损是不可逆的,对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若能及时开通阻塞的血管,心肌可以重获新生。入院后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配合医生采用药物或介入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尽早使心肌血液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各种并发症以防止猝死。
6 如何预防心梗的
发生或再发?
首先,要防寒保暖,保证室内舒适温度,外出要及时添加衣物,尽量不要迎风行走,减轻心脏负荷。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控制感情,避免过度紧张、兴奋、愤怒等。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高发期,感冒、肺炎等可诱发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对于这类人群要接种疫苗、预防感冒。
其次,要低盐低脂饮食,按时进餐、饮食有节,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身体,但是晨练不宜过早,最好在早上10点至下午4点之间有日照时候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缓慢的锻炼方式。
最后,最重要的是遵医嘱规律用药。冬季血压、血脂、血糖容易出现波动,平日里要加强监测,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随访,避免间断用药导致病情波动。
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尤其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高危老龄人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不怕虚惊一场,最怕的是追悔莫及,像急性心肌梗死这样的急症,也许一次耽搁就是生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