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7日
“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唐代诗僧齐己的这首《扑满子》,充满人生哲理。诗中的道具“扑满”,就是如今的存钱罐,是我国古代民间常见的生活用具之一。由于扑满最后都免不了被砸碎的命运,所以古时人们存储零散铜钱的扑满多是用成本低廉的陶土制成,亦有少量的瓷质扑满。
扑满,别称悭囊、闷葫芦、积受罐等。古人使用扑满的历史悠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在许多古代诗文中便可看到它的身影,如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需部》说:“受钱器也……如今之扑满,苏俗谓之积受罐。”
扑满形制简单而规整,一般都是外圆腹空,饱满浑圆。上部开一狭小的缝隙,便于将零散铜钱塞入,没有设置出口,是为了积少成多。其制作工艺是先经快轮拉坯成型,后经快轮慢慢修整。陶瓷扑满多为轮制拉坯成型,但也有极少数异形扑满为手工成型。
我国古代大多使用方孔铜钱,平日里人们多将剩余的铜钱放进扑满,“日有赢余,辄投扑满”。有的扑满上还特意开一小孔,用于穿系绳索悬挂。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所以,每到岁末年初或者平日急需用钱时,主人便将扑满砸碎,把日积月累积攒的铜钱取出来使用,有点零存整取的味道。
古代扑满多为陶、瓷质地,不易保存,现在留存下来的传世扑满,多出自历代墓葬。因为扑满有积蓄、聚财的功能,故多作为随葬器物被埋入地下。后来随着考古发掘,这些扑满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古代扑满的后继者——存钱罐仍然在被人们大量使用,它们形制多样,五花八门,且多为可爱的动物造型,既是人们尤其是儿童积攒零钱的器具,又是漂亮的工艺品。人们日积月累,偶尔急需时才会打开取用,不但承袭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扑满文化,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崇尚勤俭节约的美德。(《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