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千里马

2024年03月08日

□何全

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古代,骑马是最快的交通手段,“日行千里”的宝马良驹自然是稀缺资源。不过,拨开传说的迷雾,马匹真的能够“日行千里”吗?现实中的马,每天到底能跑多远呢?

商周以来,直到春秋和战国早期,中原地区的马主要用来拉车,包括四马拉动的战车。尽管《史记》有“缪王(周穆王)日驰千里马”,《楚辞》有“昂昂若千里之驹”等记载,但考古发现表明,当时中原地区的马匹大多偏矮,与后世良马有一定差距。

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发各国竞相效仿,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西汉时,汉武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骑兵部队,一次能出动多达10万骑兵;还从西域引进乌孙马、大宛马(即“汗血宝马”),改良了本土的马匹品种。从此往后,“日行千里”的神驹传说在华夏大地绵延不绝。

今天的专业赛马,能驮着骑手以超过60公里的时速疾驰,似乎一天跑“千里”不在话下。然而,这只是一两公里内的冲刺速度,马不是汽车,真要全速跑上一两小时,大概率非死即残。古代传递紧急公文的“六百里加急”,要依托驿站网络,信使每骑行20~30里,到下一个驿站就得换匹马。

在食草动物中,马算是耐力相当出色的。但哪怕再强壮的马,长时间驮着一个人外加鞍具装备,也会不堪重负。而且在自然状态下,马每天要花16个小时进食、喝水,再算上休息,生理允许的“续航时间”要比人短。因此,“日行千里”远远超出了马匹的身体承受能力。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培育更快、更强的良马。但就像人类的短跑、长跑和越野运动员各有所长,同一匹马很难兼顾速度、耐力和适应性。17世纪以来为竞速而培育的“纯血马”,几乎制霸5000米以内各项竞速冠军。但它们耐力差且娇贵,很难适应严酷的战场。而皮实好养、适合长途奔袭的蒙古马,却个头偏小,短距离竞速排不上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传说中既能飞奔疾驰、又可长途跋涉的千里马,恐怕只是个美好幻想。(《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