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潇洒投篮
▲时尚舞蹈
▲跳舞的、散步的、跑步的……公园里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欢喜。
“老赵,这才多久不见,你咋瘦了好多呀?”
“我这每天晚上都在公园走呢!”
“走路就能瘦下来?”
“除了走路,有时还跑步,兴致来了还练练器材。”
“那我有空了也到公园走走。”
“走走吧。也不用花费很长时间,每天1个小时左右就行。不仅能锻炼身体,更多是短暂的放空,有助于更好地‘回血’。”
……
市民老赵快五十了,家住市区禹都公园附近。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家门口的这个好去处。之后的每一天不管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去公园走走。
要说这老赵呀,可是眼下走红的“公园20分钟效应”的践行者。
啥是“公园20分钟效应”?据说,这一“效应”是指刊登在某国际杂志上的一个研究。说的是,一个人只要去公园待上20分钟,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变得心情更舒畅,身体更健康。
这段时间,这一“效应”在社交媒体走红,被很多人追捧。
“咱都‘老油条’了,没想到还赶上了时髦。”老赵笑着说。
在禹都公园走的这几年,老赵收获了很多。首先是瘦身成功。有规律的运动,让他获得了一个健康且充满活力的身体。其次是心情大好。绿树、小草、湖水、鸟儿、蓝天……在和自然对话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变得纯粹了许多,“简单讲,就是珍惜当下,过好眼前的每一天”。
其实,如果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身边像老赵这样的身体力行者,不胜枚举。
出禹都公园北门,沿河东东街西行,不远处就是体育公园。
进入4月,天朗气清,每到傍晚,体育公园的人们就像下饺子似的,满满当当。有跑步走路的,有打球跳舞的,还有遛娃散心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树洞”。
市民李先生上班的地方就在体育公园附近。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很少到体育公园走动,更别说去其他公园了。看到朋友圈分享的“公园20分钟效应”,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了体育公园。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当看到体育公园里那么多锻炼的人儿,他连连说,“以前下班后要么和朋友小聚,要么窝在家里刷短视频,哪知道还有这种放松的方式。”
李先生不到四十,在他的印象中,公园是老年人去的地方,跳广场舞的、打太极拳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不会选择去公园。
可在体育公园走了一个礼拜,他的认知就被颠覆了。“年轻人比老年人多,而且人们锻炼身体的项目也比较多样。”李先生说,“咱也做不到每天来,但一周能来三五天,感觉够用了。”
有关媒体报道,“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破圈,抛开互联网的跟风效应,并非无凭无据。据研究,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同时,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即前额叶皮质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给长期紧绷、使用过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样。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埋首案头是许多人的常态。感受大自然的节律,成了一种奢侈;短暂地逃离“水泥森林”“玻璃铁幕”“方寸格子间”“一方小屏幕”,又是一种刚需。相较于山野乡间,城市公园有着超高的“可及性”,不用跋山涉水、不怎么耗时费力,着实性价比超高。
在体育公园西南方向,隔街相望的就是航天公园。市民杨先生是这里的常客了,四季更迭,唯他坚持,这从他的微信朋友圈或个人抖音号上就能捕捉到痕迹。
在他看来,置身公园的那一小会儿,是精神最为惬意的时刻,眼前的风吹草动、耳畔的虫吟鸟鸣、个人的自由自在……“这是自我,这才是真我”。
还有人说,公园是“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走近自然、融入自然,进而寻求片刻的宁静与自我的调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是呀!人人都言公园好,公园好了人人爱。可回到现实,那公园又是怎么来的呢?
仅仅回看中心城区,人们就会发现,除了上述提到的几大公园,还有天逸公园、圣惠公园、南山新境市民广场,以及众多的“口袋公园”等。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触手可及、抬脚即到的城市绿色空间,都为人们尝试“公园20分钟效应”提供了可能。
可以想见,如果这样的公园能更多些,那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语了。
微风不燥,时光正好。不要总说没时间,要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挤出点时间,走进身边的公园,为身心放个小假充个电,然后再激情澎湃地迎接第二天。
□本栏摄影 记者 杨洋
□记者 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