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是女儿是妈妈》:

一场爱与被爱的叙事

2024年04月25日

□杨颖琦

近期,原生母女情感综艺《是女儿是妈妈》正在芒果TV热播,引发诸多网友的讨论和共鸣。节目共邀请了四对相处模式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母女,通过4段母女独处、4段合体旅居生活、4场主题派对的交锋和对话,在真实的家庭相处中,展开代际情感交流,探索新时代家庭相处方式。

“没有什么关系比亲子更加命中注定、无法选择。你没有选择生在‘这个母亲’膝下,母亲也没有特意生下‘这个女儿’。”很多人在谈论母女关系时,强调的是无法选择的命中注定,或者说随机性。

正是因为这种随机性,使得任何亲子关系都必然包含冲突的因子。无数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冲突是永恒的,但冲突的表现形式却是具体的,母女关系模式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及一系列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特定时代性。而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中四种各异的母女关系,正体现了“中国式母女”的四种理想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欧阳妮妮、欧阳娜娜、欧阳娣娣三姐妹与母亲傅娟所组成的“候鸟型母女”。在这组家庭中,如果说女儿们的经历是一部光彩夺目的成长史,那么那些光彩夺目的背后,是妈妈傅娟默默奉献的一生。在节目中,傅娟回忆起自己的妈妈于荣桂。在她的印象里,妈妈总是给人一种“没有名字”的感觉,因为于荣桂总是把家庭中的所有人排在自己的前面,随时为大家“服务”,她耳濡目染之下,塑造了自己的家庭观:“我要做我妈妈一样的妈妈。”“女超人”一样的傅娟如愿成为那个“妈妈”,始终是一个不求回报的奉献者。因此,在一种既是亲人、又是工作伙伴的母女关系中,“候鸟式母亲”面对的是在女儿们的助力下,如何去真正地做自己。

第二种类型,是陶昕然与妈妈陶跃娣组成的“破冰型母女”。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中国式母女”关系模式:妈妈陶跃娣退休前是一名认真负责的教师,对女儿陶昕然在生活、学习上的要求都十分严格,而长大后的陶昕然却走上了一条迥异于教师的职业之路——成为一名演员。并且,陶昕然除了是女儿,还是一个拥有可爱女儿的妈妈。于是,在这三代母女的相处中,大到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小到驾车时的快慢节奏,都能成为两个人产生龃龉的燃点。“破冰型母女”需要学会的是直面自己的不足和痛苦,让过去的伤疤不再成为母女的芥蒂。

第三种类型,是王珞丹和妈妈谢红武组成的“试探型母女”。当年轻一代愈发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长辈还在坚持和捍卫传统的价值观时,就会产生长久的拉锯战。女儿王珞丹在是否步入婚姻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在生日的重要时刻,她将自己的愿望送给妈妈谢红武,而妈妈却在镜头前“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句“希望女儿早点结婚”僵化了气氛,“这是中国的传统”,妈妈的一句轻声却坚持的话语,让她深感无力和难过。但她们知道,没有一个妈妈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女儿是完美的,我们都活在对方的期待中,但那期待没有满足又能怎么样呢,我们还是深爱着彼此。

第四种类型,是赵小棠和妈妈岳彩晶组成的“半熟型母女”。这对最年轻的母女,折射的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产生的新型母女——关系似闺蜜,能玩到一起,少了很多价值观层面的交锋,多了不少拌嘴式的快乐。这种“减负”后的母女关系,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更常见。但这种快乐的背后,我们也能瞥见隐匿的冲突:不论是赵小棠出于测试妈妈底线的目的,把黑色粉末弄得家里满地都是,还是岳彩晶始终没有猜出女儿这么多年真正的在意是“当年自己受委屈时,妈妈有没有选择站在她的身边”。似乎,这些嬉闹的笑声背后,掩盖的是两个人之间始终存在的距离。

被催婚、被贬低、不被理解,这些发生在无数普通母女关系中的真实状况,同样也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虽说每一个人的相处模式都很难归类成具有普适性的范式,但节目播出的种种片段,每一次争执的话题,每一次动情的落泪,都让观众感受到似曾相识的身影。同为女性,妈妈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哺育了女儿,而女儿长大后会自然而然反过来爱护和帮助妈妈。

合理表达爱意不仅是父母的人生必答题,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正如歌曲《是妈妈是女儿》中表达的那样:“放手如果是一门功课,妈妈一生没考过。”但孩子总会长大,“会穿过大雨,去懂人间的道理。”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勇敢对彼此表达爱意。

岁月会教人成长,不管是对妈妈还是对女儿,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因为身体里流动的血液让我们有了无法割舍的联系和牵挂。争执过后,或许是敞开心扉的和好,也或许是等到女儿也成为一个母亲之后,才能拥有姗姗来迟的理解和释怀。但作为世界上唯二共享过心跳的人,母与女之间,或许永远都有亏欠、永远都有错位,但不管怎么样,爱也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