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古人假期休闲娱乐场景
□杨视旺
当下的休假制度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老祖宗假期真不少
古代的中国属于农耕文明,大部分人都忙着种地填饱肚子,白居易说“田家少闲月”,可见农民们都是从年初“卷”到年末。
城里的打工人,跑堂、掌勺、账房先生之类的,也没有现在的带薪休假,能不能休息全看老板脸色。
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休假”,在古代只有吃皇粮、办公差的朝廷官员才能享受。
官员休假这个事儿,最早跟祭祀有关。
先秦时期,人们在春、秋各有一次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搞活动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宴乐,官员停止办公,就算是放假了。
汉代,休假终于被写进了制度。
当时官员办公、吃住都在官衙,洗澡是个大难题。毕竟古代洗一回澡很麻烦,古人蓄发梳髻,头发很长,沐浴后头发又湿又重,又没有吹风机,总不能披头散发地办公吧?干脆就在沐浴这天放假,那天便被称作“沐日”,休假又被叫作“休沐”。
《汉律》规定,官员上五天班休一天,可以回家探亲。除了日常休息,在一些节日,比如夏至、冬至、伏日等,都会放假。公假加上节假,一年大约能有70天-80天。病假、丧假、婚假另算。
到隋唐时期,成了十日一休,称为“旬假”,工作日看似延长了,休假的天数却增多了。
不仅春节、冬至、清明节有7天的“黄金周”,中秋、夏至、腊八有3天的“小长假”,立春、立夏、立冬、皇帝生日、老子诞辰、佛祖诞辰等都放假一天。算上探亲假、子女结婚假、授衣假(换季换衣服)等等,林林总总,也就区区110多天吧。
论放假,宋代是永远的神。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旬假”和节日设置,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假期。比如宋真宗大笔一挥就新增了五个节日,天庆节、先天节、降圣节等,设这些节日的理由也很离谱了,宣称有天书降临大宋王朝,所以放个假(或许是皇帝想摸鱼)。
有学者推算,宋代公务员一年的假期能达到120多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假,比现在双休的我们还多。
接下来,就迎来了假日“跳崖式”缩水的元、明、清。
受游牧民族习俗的影响,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取消了宋代的大部分节假日,只留下了冬至、春节和寒食节,加上“旬假”,一年只能休息52天。
明朝就更抠了,工作狂魔朱元璋规定,一个月休一天。加上春节、冬至、元宵三个仅剩的节日,一年休息18天。
到了清朝,鸦片战争前,大抵沿用明朝的放假制度。不同的是,由于春节、冬至、元宵时间挨得近,清朝把全年所有的假期攒在了一起,连休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寒假”。
而我们现在所通行的周末休息制度,也是从清朝开始实行的。
鸦片战争之后,“星期制”这一西方概念传入我国。基督教中,每个星期日都要去礼拜,不上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拜天”。当时的中国人也有样学样,逐渐形成了星期天休假制。
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当家做主,不只官吏,普通人也能休假了。
1949年12月,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对节假日进行规范的法规。
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规定为全民法定节假日,奠定了我国目前节假日的基本格局。
当时一年能休息几天呢?那年头还保留了清末的“单休”“上六休一”,再加上元旦、“五一”各一天,“十一”两天,春节三天,一共59天。
而且,这还只是纸面上的,实际上,刚建国那会儿,新中国百废待兴,几乎所有国人都全身心地一头扎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潮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大家都在争当先进,希望多挣几个工分、多拿点工资,没人顾得上休假。
那时候的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如果没有证明和介绍信,连自己的村子都出不了。“旅游”这个概念,只有在字典上才能见到。
电视剧《金婚》里,蒋雯丽扮演的北京女孩文丽提到:她长这么大,只在上学的时候跟父亲出去过一次,去的还是天津。这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直到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国人“走进来”,中国人也开始向往着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去”。但是,意愿是有了,时间呢?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双休和小长假,先后登场。
调休,来啦
1995年,中国开始正式实行“双休”制度,大家从此过上了“上五休二”的生活。
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为了促进旅游消费,春节、“五一”、国庆开始和前后的双休日拼成长假,这就是无数“90后”“00后”童年记忆中的“五一七天乐”“国庆黄金周”。
黄金周的效果也是显著的。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28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40多个亿。当然,现在我们抱怨的交通压力、旅游乱象等问题,在当时也逃不过。
加上一些专家提出,当时的节假日设定不重视传统文化,需要改。于是,2008年起,“五一”改为放假一天,剩下的几天分给了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假日更分散,调休也就用得更频繁了。
近几年,在社交媒体的烘托下,取消调休的话题显得格外“热闹”,每遇“小长假”,热搜榜前列必有它的身影出没。说到底,还是人们对于休假的需求变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意休假质量,希望有一种更舒缓、从容的休假节奏,而不是在“集中放假”和“集中上班”之间疲于奔命。而且,大家都挤在假期集中出行,到处人挤人,景区爆满、酒店涨价,“旅游成了花钱买罪受”。
其实,公共假期的安排,是一个事关社会运作节奏的大事,必然需要多方权衡、综合考虑。从古至今,时代不同,假期的长短、形式也不一样。
和之前比,现在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大家上班、上学都不容易,把假放好,让大家能玩好休息好,还挺重要的。
(《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