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盛开的繁花

——访“00后”绒花手艺人郭晶竹

2024年05月25日

近日,在运城市青年夜校聚集地的教室里,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非遗绒花课,学员们认真地听老师讲梳绒的手法和注意事项。刷子自上而下地梳理着,不一会儿,缠作一团的绒线就成了丝丝分明的绒丝。

给学员们上课的老师,就是本次采访的主人公——“00后”女孩郭晶竹。这位刚从运城学院毕业的学生坚持绒花制作已有两年多,现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淘宝、小红书等平台也开通了店铺,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这次转向线下课堂,则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绒花。

从喜欢到动手制作

“绒花,绒花,逢年过节,开满京华。”《红楼梦》里,李纨曾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送给大观园中每一位姑娘,这里的“堆纱花儿”就是绒花。

“铜丝为骨,蚕丝为肉,丝丝入扣,风华千年”说的正是绒花这一传统技艺。自秦时起,中国就开始了簪花传统——以金、银、丝、绢等材料制成花的样子,佩戴在头上。绒花也曾作为贡品进贡宫廷,因其质地柔软、工艺精美、色彩艳丽,深受宫中嫔妃的青睐。千年之后,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和国潮文化的盛行,更多人关注到了这项非遗技艺,也有越来越多的手作艺人开始学习、传承绒花制作技艺,一朵朵绒花如今已飞入我们寻常百姓家。而绒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和助力。

“00后”女孩郭晶竹与绒花的结缘来自她高中时对传统汉服的喜爱。国潮文化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着传统汉服,展现传统文化之美。2020年,还在读高中的她对汉服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参加了汉服社团,和同好们一起“扒”汉服妆造、购买小饰品,在群里分享琉璃步摇、缠花等配饰,在这期间中,她被那些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绒花深深吸引。

上大学后,在接触和了解汉服的过程中,她发现市面上搭配汉服的首饰种类、款式及做工、质量参差不齐,一枝质量不错、款式别致的绒花簪子价格很高,不是她一个学生能承受的;而一套精美的汉服,没有好的配饰衬托,也是不完美的。因此,她决定自学绒花,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配饰。

万事开头难。看别人做簪子很简单,但是自己上手完全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郭晶竹在网上找到教学视频看了几遍,感觉可以上手了,便购买材料开始自己动手。对她这个新手来说,那些教程看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磕磕绊绊,不是绒没梳通,就是线没有拴紧,就这样制作出她的第一枝发簪。虽说没有半途而废,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想象中还是差得很远。

就这样,她的日常除了忙学业外,最重要的事便是制作绒花了。刷绒、搓绒、打尖……日复一日的制作让她的手指长满厚茧,书桌也经常被镁粉弄得脏兮兮的。后来,在那些更为精美的作品对比下,她意识到自己的制作还是不太规范,就报了专业的网课,再次从零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练习,踩过无数坑的她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制作的绒花成品也变得越来越精致,她也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款式,牡丹、菊花、九尾狐、凤凰等花鸟鱼虫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

一开始,父母对她房间里的这些“小玩意”不是很理解,认为她不务正业,把太多学习时间分给这些业余爱好。但看着女儿学习成绩没下滑,做的“小玩意”也越来越像样,越来越精美,父母也开始接受并支持她。

从热爱到职业传承

劈丝、梳绒、拴丝、勾条、搓绒、打尖、传花……从一排排绒线到一根根绒条,再把它们组装起来,看起来小小的一枝花要用到好几种不同规格的绒条,每一道工序里面细分的工序还有很多道,这些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为制作绒条本身就很复杂,所以一枝花通常一天是做不出来的,做成完整的一支发簪则需要更多的时间。”郭晶竹说。

“制作绒花是个细致活,没有耐心是根本做不来的。”手工桌前,她经常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遇上着急的订单也会通宵制作。但时间再紧,她也不会敷衍了事,不会省略任何一道工序。对郭晶竹来说,制作每一朵绒花都是一场修行,在这中间她不仅修炼了自己的耐心,也修炼了自己的心性,“每做好一件作品对我来说,收获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感,顾客们也期待每一个订单,我要对得起客户的信任,也要对得起自己的手艺”。

“将绒花拉成丝,可以做成绿叶;将绒花夹扁可以做牡丹花瓣;而较粗的绒花条可以当作浪花。”郭晶竹告诉记者,两年多年的时间,她摸索出来了许多技巧,制作作品的过程相对繁琐、枯燥,但这些小巧思时常让她很是雀跃。

没有课业的时候,她几乎每天都重复着勾条、打尖、传花的动作,但她并不觉得枯燥。“每一款作品颜色、造型各不相同,每次制作都能带给我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将它们放到自己经营的店铺账号里,看到许多人为这些作品点赞,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为了方便放置制作工具,也为了能静下心来好好创作,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公寓。走进她的屋子,房间里仅有的两张桌子上摆放的都是与绒花相关的东西,有正在制作的半成品,有还未寄出去的成品。“今年忙着毕业的事情,就没有接单子,等把去年的订单完成,再考虑今后的发展。”郭晶竹说。而她手头正在制作的是送给姐姐当作新婚礼物的喜簪,火红的凤凰在她的指尖渐渐成形。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汉服、喜欢汉服,但对于绒花,很多人可能还比较陌生。其实绒花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绒花不仅是汉服爱好者、热播古装剧里精美的装饰品,也可以成为生活中精美的装饰画等。”谈起绒花,她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更有着传承的责任感。“绒花精致、漂亮,年轻人看到一定会喜欢的,而我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绒花的美,看到我们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的新活力。”

一朵绒花的背后不仅是中国人的高级审美,更是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重新涌动起来的东方美学,再次深深根植于年轻人心中。绒花在年轻力量的浇灌下,有了新时代的创新,未来,也必将会花开不败,馥郁长存。

□记者 杨颖琦 王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