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古钟及其局部
□赵朝凯
听闻绛县大交镇续鲁村有一口古钟,近日,笔者与朋友前往绛县与临汾市翼城县交界的续鲁村,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续鲁古钟。
(一)
在村东磨盘山上的“灵嵓院”中,古钟悬挂于南侧新建的钟楼内。远远望去,钟体硕大,气势恢宏。
我们拾级而上,走到悬挂的古钟前,仰头细看。古钟锈迹斑斑,诉说着历史的悠久,其精美的雕刻和铭文更是令人惊叹。钟楼的建设还未完工,内部一些钢管架子也未拆除,但仍然能领略到古钟气势宏伟的风采。
古钟高达2米,上围周长5米,下口周长6米,令人赞叹。古钟顶部的蒲牢由双龙组成,高约50厘米,双龙栩栩如生,身姿矫健,鳞甲闪耀,爪牙挥舞,有腾空之势。钟身铸有各种图案和字迹,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钟肩环绕着4个10厘米左右的圆形孔洞,应为铸孔。
钟孔下的五道环形凸绳纹将钟身分为六层,其间的若干方格内,铸有精美图案。从上往下,第一层和第二层铸有18个莲瓣,内有忍冬纹、梅花纹、缠枝莲纹、卷草纹等,这些图案繁复而细腻,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第三层铸有“大明国山西平阳府绛州绛县俻求乡续鲁村灵嵓院 助工人杨普增”“□□年乙酉夏四月十五日铸钟一颗铁一万八千觔 化缘僧德□”等铭文,记载了此钟的铸造信息,包括地点、铸造人及时间等,这些字迹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辨。第四层和第五层铸了当时捐铁者的名单,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进一步了解。第六层的9个莲花瓣形的口沿,浮铸环形花纹,为古钟增添了一份庄重和典雅。
根据钟身上的铭文分析,这口古钟铸造于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距今已有439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时代的更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村里人介绍,古时,续鲁村东磨盘山上曾建有寺庙,分为上寺和下寺。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四周寻觅当时寺院的遗迹,发现了不少窑洞,里面残留着残缺的壁画、字迹和佛像残骸等。这些发现让我们仿佛穿越回过去,感受到寺庙曾经的辉煌与庄重。
这口古钟就在上寺的位置,它或许曾在那里敲响,为信徒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如今,古钟虽已历经沧桑,但它依然静静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二)
相传,当时上寺的花坛水榭设计精巧,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塑像各式各样,令人目不暇接。但可惜的是,寺内缺一口日常敲打之用的大钟。和尚不敲钟,实不成体统。于是,住持毅然决定出门化缘铸钟。
住持执着地踏上化缘之路,日夜兼程,不辞辛劳,前往附近州县化缘求铁。风餐露宿、艰难困苦,都不能动摇其决心。他的坚持感动众人,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助他完成铸钟之愿。
历经多年,住持终求得近两万斤铁。此铁承载着众人的善念与期望,被运回上寺。住持请来著名工匠于寺外南边建炉,开始铸造大钟。工匠们精心谋划,全力以赴,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经反复锻造打磨,一口重达9000公斤的大钟铸成。
这口大钟铸造完成后就一直放在崖边。历经数百年,它被崖土掩埋得无影无踪。
(三)
直到前些年修铁路时,这口大钟才得以重现天日。如今,它已被列为省级二级保护文物,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大家都希望村里能妥善保管这口大钟。
2020年,村里发起动员,号召周边企业和村民共同捐款重建佛寺及钟楼。令人惊讶的是,在很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8万多元善款。
同年,在原上寺位置,重建工程正式开工,新凿了五孔窑洞,还建造了“灵嵓院”。寺院南侧的钟楼已具雏形,尘封数百年的古钟重现于世,悬挂其中。
这口古钟不仅是乐器,更凝聚着住持与工匠的心血,以及众人的善念。它的铸造展示了人们的智慧和毅力,也见证了上寺的历史和传承。
站在“灵嵓院”前,抬头望去,数米见方的“华夏第一钟”红色大字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踏上归途,庄重浑厚的钟声仿佛在耳畔响起。那钟声在山间回荡,似乎诉说着上寺的过往。这钟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基因。
村里的积极行动令古钟重获新生,也让上寺的历史和传承得以延续。这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愿这口古钟永远在山间回响,唤起更多人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