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河东池盐博物馆内的《河东盐池之图》刻石记者 王捷 摄
□张富学
吴楷,山东曹州人(祖籍今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吴油坊村),字泰轩,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三甲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年)任大理寺左丞(司法审判机构官员)、都察院监察御史。
明万历后期,由于明神宗朱翊钧倦于朝政,长达20年不上朝,致使党争长期持续,吏政日趋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动乱不断。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河东盐工骚乱,朝廷派吴楷出任河东巡盐御史。
(一)
吴楷到任后“任目不任耳”,不顾路途艰险,亲自到盐池视察,看到“乃冒暑日之熏,盐水之㶁,僵仆之灾,饿渴之害”“临池吁,且炎暑薰灼,且勤且惧,手足惧剥”。他在盐池看到盐工冒着酷暑、盐水的冲击,饱受劳累倒下之灾、饥渴之苦,手足都磨破了,还在辛勤劳作,很是同情。他又调查到,一些盐商和当地官吏勾结,走私并且克扣工银,才引起盐工不满,出现骚乱。凡此种种,“歌咏难述,是用绘图而为之”。
于是,吴楷以实情绘制了一幅《河东盐池之图》,并在图的左侧书写《南岸采盐图说》一文上报朝廷,后又安抚盐工,惩办奸商和污吏,使骚乱得以平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吴楷令工匠把此图和图说镌刻于石碑上,永世铭志。该图复制品很多,盐池中禁门镶在地面的那块铜质作品最大最清晰。
(二)
《河东盐池之图》原碑呈横长方形,高103厘米、宽170厘米、厚30厘米。全图细线阴刻河东盐池的地理、形势、湖光山色、祠庙建筑、盐工劳作场景等,可看到盐池南依中条山,山脚下池南村庄及解州关帝庙依次排列,图中间是浩渺盐湖及在池中辛勤劳作的盐工。盐池北,从东往西,依次是圣惠镇巡检司、安邑县、太平兴国寺塔、运城及城中运学、察院、河东运司等衙署建筑、李店铺、长乐镇巡检司。山川、衙署、寺塔、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
碑刻左侧竖长方形框内,以小字镌有吴楷撰写的《南岸采盐图说》。这段文字竖刻11排,每排40字,楷书。这通碑刻,图文并茂,类似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图》。
《河东盐池之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吴楷对河东盐池的最大贡献。
公元1598年,巡盐御史吴楷尽可能地把河东盐销往全国各地,以期让河东盐商们获得最大利润。富裕之后的盐商们,在巡盐御史吴楷的带领下,积极捐献金银、施财助工,对元代年间创建的关王庙进行了重建。
之后,这里的盐商大贾凡外出运盐,起程前大都要来这里拜谒关帝,祈愿路途平安顺畅,财利大发;回来后也要来这里祭拜,祈求好运连连,好事不断。正因运城关王庙这一特殊属性,人们亦称该庙为信义财神庙。
(三)
吴楷对河东盐池另一大贡献,是他到任后,发现盐池“一遇淫雨,势如建翎”,也就是说一旦雨水过多,就会造成洪水泛滥,来势凶猛是人力所不可阻挡的。“鹾池百堵却如啮如摧”,雨水过多、洪水泛滥时,盐池的防御设施就会不堪一击,毁于一旦。他观察地形地势,“度势审形”,就“池之南短堰”“北面诸堤”“其西之卓刀等堰”“其九里堰在东面者”等,根据盐池周边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不同的修缮方案:补其缺,固其基,惟可疏者疏之,可聚者聚之,内外相固。此项工程开始于当年的闰八月二十日,竣工于十一月初九,历时近80天。
吴楷不仅策划、领导了这项保护盐池的防洪工程,而且亲自撰文立碑以记之。这通石碑名为《创修盐池石工碑记》,现矗立在池神庙“碑林”中。该碑经受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漫漶不清,但“吴楷撰文”4个字却清晰可辨。该碑详细记述了工程用时、用料、耗资等情况,财务公开透明。
吴楷,这位400多年前的官吏,出任河东盐池巡盐御史仅仅两年时间,却能深入实际、体谅民情、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为河东盐池发展壮大、盐业繁荣昌盛,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